【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反同團體常以「家庭要有父親、母親才能培養出正常的孩子」來作為立足點。那麼,來看看被稱為聖人孔子、孟子及其他偉大的文人們都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吧,他們多數都在年幼就失去父母,卻成為了後代無數人的思想指標。

把「家庭要有父有母」當成唯一正確的傳統、並去排擠其他不同價值觀的人,相信這並不是孔孟想傳遞給後輩的精神。(責任編輯:黃筱雯)

15094942_547744872088204_6658295754558004653_n

有學生問我,什麼是傳統家庭結構。也有學生問我,支不支持同志領養小孩。

還有學生告訴我,外面很多人說,要一個爸爸一個媽媽,家庭才會完整。

因為這是我們華人的優良傳統。

好,要談傳統可以,我們就來看看所謂「一父一母」的家庭,是不是真的是人格養成的必要條件。

既然談傳統,我想先談談孔孟。

孔子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也就是說,三歲以後,孔子就是在只有媽媽的單親家庭長大。

再看孟子。孟子三歲喪父,孟母教子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孟母的故事主要記載於《列女傳》,雖然未知真偽,但至少可以確定兩件事:

其一,孟子是單親家庭長大的小孩。其二,沒有爸爸的教育過程,並未在孟子身上造成明確的人格缺陷。

諸葛亮一歲喪母,八歲喪父。陶淵明父早逝。

詩聖杜甫,非常關懷天下國家百姓的詩人,出生後不久即喪母,父親續娶,後母卻不疼愛杜甫。

「匹夫而為百世師」的韓愈,課本最愛的道德模範生,剛出生不久,母親就過世了,三歲喪父,由大哥撫養。

范仲淹父早逝、母改嫁。歐陽脩四歲喪父,由母親獨力養大。

辛棄疾父早亡,由祖父養大。陸游在健全的一父一母家庭長大,但其母後來逼走妻子唐琬,毀了本來可以幸福的家庭。

舉這些極端的例子,不是想要諷刺傳統的荒謬,也不是要反證「傳統一夫一妻」有何不妥。

有父愛、母愛的孩子,確實是幸福的,這毋庸置疑。

但重點是愛,沒有愛的父母,又能給孩子什麼?再者,愛的方式錯了,那也可能造成問題。

再者,更重要的,所謂的「傳統」確實是自古以來都如此的嗎?確實是千錘百鍊過後不變的真理嗎?

還是只是一個被後人想像出來的概念,實際上卻禁不起種種理論的考驗。

這世界是這樣的,只要我們願意給,就有資格去愛人。

要論斷誰可不可以領養小孩,重點不是能否扮演傳統上「父」或「母」的腳色,而是要看能否好好愛這個孩子,且給予良好的教育,讓孩子成為一個善良、理性、正直的人。

我們該教導他如何去愛這個世界,去尊重、包容每一個不同的人、去關懷每一個需要關懷的人。

如果有人說,沒有生過孩子、沒有組過家庭的人,沒有資格論斷這些家庭價值,這會牽扯到一些問題,恐怕也是站不住腳的。

回頭看看孔子,他十七歲的時候父母都已不再了,人生中真正開始闖蕩的年歲,都沒有父母在身邊。我們今天談孝道、談儒家傳統,卻把一個十七歲以後就未再侍奉過父母的人所說過的話,當作重要的指標或依歸。

依照上述的邏輯,孔子、孟子,根本沒資格談孝道。

所以這樣的認知其實是有點荒謬的。

我們看一個人談一件事,應該要去判斷這些談論的內容有沒有價值,是否有理有據,而不是因為立場的不同、理解上的困難,就繞過談論的內容,直接用「資格論」來否定對方。

這只會顯出我們其實無法真正指出他們的問題。

當然,孔孟的孝道可以討論的空間還很大,把傳統的形式直接生搬硬套到現代社會,是很荒謬的。

事實上,孔子也反對過這樣的方式。在孔子那個時代,留下了很多不合時宜的古禮,孔子一個一個去反思其本質,探討這些禮法的意義,並提出適當的修正。

沒有什麼制度、規矩會是亙古不變的,人類社會的種種規範本來就要隨時隨地調整,這是孔孟思想裡極有價值的一塊。

可惜現代許多人談儒家,還是用三綱五常在想像所謂「倫理」,這其實是對孔孟精神的誤解。

說起來有些諷刺,這些談儒家傳統家庭價值、華人優良傳統的人們,其實沒有掌握到孔孟的真精神,也舉不太出什麼有憑有據的經典解釋。

這說明這只是一個沒來由的想像、莫名的嚮往,沒有人可以具體說明這些「傳統婚姻價值」從何而來,又有什麼論據足以支撐這個說法。

真要談這些,孔孟是傳統上的聖賢,都成長自「破碎」的家庭,那是否我們要推導出「單親家庭可以撫養出聖人」這樣的結論?

想想就知道這很荒謬了,那我們又為什麼一直對「傳統」有著這麼一層不切實際的想像呢?

仁者愛人,真要談什麼傳統價值的話,我希望是這個。

希望我們懂得去愛每一個出現在眼前的、活生生的人,去聽他們的故事、同理他們的感受,分擔他們的苦難。

不是愛一個莫名的傳統、莫名的規則,不是去愛自己對世界的既有認知與荒謬想像,再回過來仇視那些善良而無辜的人。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普世價值很簡單,只是願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天空與土壤,願每個人都能以自己嚮往的方式好好活著。

(本文經合作夥伴地表最強國文課沒有之一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