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製作這個專題:百年建築—華山】
1970's 在歐美興起的舊建築再利用風潮,台灣一直到 1997 年廢棄廠房變身「華山藝文特區」才開始,然而近年公共空間再利用的案例愈多,社會討論卻愈少。
於是,我們既羨慕中國一夜新簇的華麗建築,又讚揚歐洲動輒上百年歷史的街區,在新舊間來回顧盼,都市更新這個詞我們並不陌生、卻從未真的熟悉。
有歷史的地方,才能思索歷史。 ❮BO❯ 製作 ⟨百年建築-華山⟩ 專題,思索台灣自己的都市更新選擇,回顧華山的歷史、探索華山這個「特區」的樣貌,在這個百年建築的基地上,我們怎麼不斷創造歷史。
第二篇,文創華山。戰後經濟起飛的台北城,華山不再是郊區,而是地價高昂、水源污染的市中心,酒廠遷離,荒廢十年後,文化人闖入,華山從模仿巴黎龐畢度中心的精神開始,成為台灣第一個 ROT 案,接下來的 18 年,華山在文化、商業的拉鋸中搖擺,艱辛的塗劃台北的文化符號。
(專題企劃/製作:倪二林、朱詠真;責任編輯:鄒家彥/張育寧)
文:朱詠真、倪二林
一九九七年的十二月,一個下著小雨的濕冷夜晚,台北市中心一座廢棄廠房的老舊空間裡,上演了一齣交錯時空貫穿東西的魔幻祭典。
一群衣著華麗的演員,正在瘋狂啃食著高跟鞋;一旁的說書人,正用傳統的歌仔戲調,替這前衛的畫面配上隱喻的輓歌。隨著祭典逐漸走向高潮,旋律愈來愈急促高亢。突然間,一群騎著重型機車的演員們,身著異國風情的長袍,伴隨著轟隆作響的引擎聲自場外駛入。一時間,瀰漫的煙霧與閃亮的華服交織成一幅狂野而迷幻的抽象畫。
寂靜三秒後,全場響起如雷的掌聲與尖叫。金枝演社這場《古國之神-祭特洛伊》獲得空前好評,導演王榮裕改編希臘經典史詩《伊里亞德》,運用三千年前的經典戰役,隱喻當時台灣的處境,為世紀末的島國居民帶來極大的視覺與心靈衝擊。
媒體與劇評一面倒的好評,但沒有人想得到,這場首演,不只替台灣藝文界立下新的里程碑,竟也催生了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座藝文園區。
現代台北釀不出酒香,華山酒廠十年空白荒廢
一夜激情過後,隔天一早,警察闖進了金枝演社的排練室裡,將王榮裕與正在排練的團員以竊佔國土罪名逮捕。
他們「竊佔」的國土,是曾經一度輝煌、但當時已經荒廢了整整十年的台北酒廠。
1945 年,國民政府遷台後,接手了日本殖民政府的大部分財產。在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酒工場」一直以產品項目豐富且質地純良聞名,交代國民政府手中,自然成為公賣局的第一酒廠。
戰後的台灣並不富裕,摸索了五年,台北酒廠才催生了第一支暢銷酒品:以廉價樹薯為原料的「太白酒」,滋潤了整個貧窮的台灣社會。隨著經濟逐漸增溫,1960年展開的「進口替代」政策,產業經濟從此起飛,公賣局投入各式水果酒品的研發,並以此開啟了台北第一酒廠的黃金時代,因為產品太受歡迎,酒廠甚至被暱稱為「水果酒工廠」。
工業和經濟起飛,帶動了酒品的買氣,卻也帶來了相對的代價。1987年,台北酒廠因當地水污染嚴重,不利釀酒,加上地價上漲至無法負擔的地步,公賣局結束了台北酒廠的作業,遷廠至林口工業區,留下了缺乏後續的規劃舊廠房。
彷彿一首嘎然而止的樂章,接下來的台北酒廠,進入了整整十年的空白。
這十年間,酒廠曾因其絕佳的地理位置,成為新立法院的最佳選擇,被劃分為「機關用地」,最終卻因修建預算過高而不了了之。
於是,廠房繼續荒廢,而外圍的空地被租借為停車場。就這樣,經歷了十年歲月與塵埃的累積,曾經人聲與機器聲鼎沸的台北酒廠,成為了台北市民眼中的廢墟。直到金枝演社意外闖入的那一天。
那一夜,特洛伊的古戰場催生了台灣版龐畢度
事實上,在演出前,金枝演社曾向公賣局提出場地租借申請,但始終未獲得核可,因此首演是在議員和媒體的護航下,戰戰兢兢完成的,本以為首演順利完成,沒想到警察終究還是找上了門。
雲門舞集的創辦人林懷民在得知此事後,前往警局協助交保,而戲劇界泰斗李國修也在當晚表演時現身觀眾席,並慷慨捐款。
當晚的戲雖散了,卻替台北酒廠拉開了未來十年新的序幕。

圖片來源:財團法人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
林懷民、湯皇珍、龍應台接力聲援,催生台灣第一個ROT案
在金枝演社事件發生前半年,以湯皇珍為首的一群藝術家成立了「華山藝文特區促進會」,希望將台北酒廠進行所謂的「閒置空間再利用」,規劃為藝文展演的舞台。
作為當時台灣最早期的行動藝術家,湯皇珍在接受《破報》專訪時曾說:
「什麼叫做文化創意產業?法國之所以有龐畢度那樣的高藝術成就,正是所謂文化創意產業該走的方向。它讓藝術原封不動在那裡完整展現,它應該是最菁英、最高段的藝術交流平台。」
她舉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為例,位於兩條地鐵交界處,原本是人人避之惟恐不及的屠宰場, 經過改造、保存後,成了巴黎頂尖藝術中心。
這樣「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案例,在國外行之有年,但在台灣卻是罕為人知,因此湯皇珍等人儘管奮力地四處奔走,卻未獲得太多的注目。金枝演社事件的爆發,卻像一根導火線般,點燃了藝文界和部分政界人士的怒火,一連串的「佔領華山運動」如燎原般展開。
1998年,在林懷民、湯皇珍等藝文界人士的呼籲下,台灣省文化局正式接管這裡,台北酒廠正式從租借場地變成「華山藝文特區」,並委託由藝術家自主經營的「中華民國藝術文化環境改造協會」(以下簡稱環改會)管理。
這是台灣的有史以來第一個 ROT(Reconstruction Operation Transfer)案,其概念與 BOT 類似,只是套用在文化創意產業。政府將其管轄的某個舊建築空間,委託或租任給民間機構來營運,並在合約期滿後視情況收回或續約。
能爭取到 ROT 案,對台灣藝文界來說是往前邁進了一大步,但更困難的挑戰還在後頭。
首先是經費短缺。湯皇珍指出,從1999年至2003年間,文建會每年撥給華山藝文特區的經費只能說是杯水車薪,對於藝術家們的規劃提案皆置之不理,環改會只能將經費拿去修繕古蹟,其餘的財務缺口,要靠著藝術家們努力籌辦各項展演活動來填補。
於是短短的四年間,華山總共辦了大大小小約四千場藝文活動,平均一天將近四場,密集度之高令人咋舌,但收入並沒有對應的提升,因為台北市民對純藝術的接受度,以及整體的文化水平,並不像環改會成員們所預期的那麼高。
2002年夏天,華山協助舉辦的藝術活動「火鼓會」,被影射為搖頭派對,引發社會一片譁然,媒體與掌權的保守人士很快的將華山與禁藥、混亂畫上等號;同時,參與藝術活動者並未珍惜這塊費盡千辛萬苦保存下來的園地,塗鴉、敲打、吐痰等破壞行為不斷。
當時的文化局長龍應台曾出面替藝術家聲援,同時也帶了古蹟專家來替華山做鑑定,希望能減少民眾的隨意破壞。台北市政府便在隔年春天,公告指定台北酒廠中的高塔、烏梅酒廠、煙囪為市定古蹟,米酒作業廠、四連棟為歷史建築。
窮到只剩下藝術,簡單生活節文化消費主義延續華山生命

圖片來源:財團法人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
從部分民眾將藝術表演影射為禁藥派對、任意破壞老舊廠房等行為,可看出當時的市民並不夠瞭解純藝術和老建築的價值。環改會在這樣有志難伸的情況下,被貼上經營不善的標籤,在合約到期後便全面撤出華山。
接下來的四年,華山進入閉關整頓期。文建會主委陳其南,提出將華山打造為「新台灣藝文之星」的計畫,打算採用新舊建築共構方式,重新改造華山。期間歷經藝文界與國內外建築師的意見不和,原版計畫大幅修改,甚至一度關閉整整一年。
整修後的華山,硬體設備雖然有了新樣貌,但文建會對「藝術」與「商業」的分際仍抓不定該如何拿捏,雖然開始零星接辦一些商業型態的展演活動,還是沒有一個清楚的經營方向。
直到2006年底的簡單生活節,邀請了當紅歌手和獨立樂團來參與演出,不只讓民眾購票入場,還在表演舞台周圍設立各式攤位。這樣文創與商業結合的模式,短短兩天就帶進了三萬多的人潮,創造一千兩百萬元的營收數字。
在純藝術的茫茫大海中載浮載沉漂流了多年後,好不容易抓到一塊資金浮板,文建會大受鼓舞,從這場活動中,勾勒出華山未來發展的新樣貌。
於是,儘管藝文界罵聲不斷,不願銅臭味玷污神聖的藝術殿堂,但為了生存,文建會仍以商業結合文創的模式為目標,尋找與各民間單位合作的機會。最終,由出版界大老遠流董事長王榮文籌組的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取得 ROT 經營權,全新營運模式於焉啟動,再開啟另一段新的篇章。
延伸閱讀
【百年建築—日治酒香華山】被遺忘的故事:兩個釀酒師、一個資本家,芳釀造酒場與蝴蝶蘭醇釀
【百年建築—文化華山】藝術能吃嗎?18 年華山藝文特區簡史的殘酷映照
【百年建築—地圖華山】1930 年代的日本工業建築美學,戰後台灣不復見的文化思維
【百年建築—文化華山】原來我每次在那唱啊跳啊都不會壞的華山 Legacy,已在那 80 多年
【百年建築—他山之石】古蹟空間再利用,文化與商業真的能共存共榮?
【百年建築–光點華山】專訪陳伯任,在老舊的倉庫內,加蓋另一個為電影而存在的盒子
【百年建築—人物專訪】王榮文:什麼叫做文創?這是一個很無聊的問題!
【百年建築—文青華山】在二樓角落的 18 坪書店,青鳥書店能再度翻轉華山的文創夢?
【百年建築—夜色華山】廢棄警衛室裡重生的台北夜色:Trio Café
【百年建築—隱士華山】藤森茶屋望北茶亭,新舊日式建築的對話
【百年建築—音樂華山】在歲月斑駁裡聽當代的聲與樂,華山 Lagacy 打造獨立樂人舞台
【BO 直播專訪】請問華山 1914,文創能當飯吃嗎——專訪台文創基金會執行長王沛然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Simple Life 簡單生活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