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一位前教授在他的部落格發文告白他所觀察到的台灣學術界亂象。期刊論文在台灣似乎像是學術認定的身分證,不管是多厲害的發明,沒有上期刊就什麼都不是。台灣學術界對於登上期刊的盲目信仰反而成為了阻礙產業進步的原因之一。
責任編輯:(黃筱雯)
文/鄉下老師
我當教授當到53歲,2014年辭職到業界發展,2015正式創業當老闆。回顧前塵往事,有將近三十年之久的時間,對我來說,寫出好論文發表到國際期刊就是最「具體」的事業成就。不僅文章被國際期刊接受是件大喜事,如果發表後一段時間發現被引用次數很多,就會和我現在看到自己寫的電腦書登上暢銷排行榜一樣的興奮!可能會和家人去吃一次昂貴的牛排大餐「慶功」。
學術論文在真實世界是無所謂的小事
據我所知,台灣最聰明努力的菁英,博士教授乃至國家研究機構的研究員,大多數就是這麼過日子的。這很像一個信仰虔誠的教派中,一個非常奇特的宗教儀式!
對於圈內人來說,那是再嚴肅不過的大事,被尊稱為「學術」研究!但是實質上這些論文活動與真實世界沒有直接的互動關係,充其量只是一群特定身分人士的社交儀式罷了。事實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不管是在報端發表或直接寫在牆上,都無損於它的價值,國際頂級期刊根本不會讓你的研究成果變得更有價值。那我們投稿成功時到底在興奮甚麼?
終於有這麼一天!當SCI(編按:科學引文索引,一種期刊文獻搜尋工具)不再與我的未來有任何直接的名利關係時,我才徹底醒悟,論文發表在真實世界的人眼中,是一件多麼無所謂的小事。尤其是在這個資訊已經可以免費充分流通的網路時代,論文發表平台根本與一個很少人去瀏覽的冷門網站一樣的不重要。它還受到重視的主要原因是它依舊是台灣學界計算身價的標準,就跟資訊領域很多過時的證照一樣。
即使知道完全沒用,只要還是學校的畢業門檻,只要觀念過時的老闆說要看,想畢業想求職的年輕人就會拼命去考,還自我催眠說證照「真的」很重要。這是會造成精神分裂的!
以我們軟體開發業來說,我們真的是走在現代科技的尖端,但是有多少圈內人是靠著論文期刊來學習新知?或交流研發成果的?真正重要又有商業價值的演算法是不會被發表到國際期刊的。一定是先用它盡量賺很多錢,等到它已經過時,不再值得任何人認真學習,變成歷史古蹟時,才可能成為學界人士可以公開「研討」的議題。我花了三年研發車牌辨識系統成功銷售之中,其中有幾個關鍵演算法不到我退休應該是不會公開發表的!不然我要賣甚麼為生呢?
即使我想「發表」或分享研發成果,寫在這個部落格或任何網路專業討論區,都比發表SCI的能見度更高。流傳更廣!想知道這些資訊的人一定可以免費輕易的找到看到。但是有幾個「學術界」以外的人看過「國際」期刊論文呢?事實是:那只有付了高額權利金的頂尖大學(或研究機構)的師生才能經過校內IP或帳號密碼上網查閱,一般書店裡也絕對不會販賣 SCI 期刊的!所以SCI其實是商業行銷模式,限定學術界使用的直銷公司而已。
論文期刊到了台灣變成盲目又嚴肅的「宗教」
文明國家所以會出現「學術界」,最原始的動機,應該是基於使社會國家,乃至整個人類的科技文明持續進步的需求。這些人多數五穀不分四體不勤,不是實質的生產者,但是會受到國家與多數辛勤工作的民眾供養,原因在於他們夠聰明。聰明到可以發明或發現更多讓一般人受益的好東西。
因為他們是稀有資源,要讓全球各處的這些聰明人彼此的研究更快進步,更有效率的攜手前進,所以有了論文期刊與研討會之類的交流活動。但是我們真的沒有想到這些東西到了東方文化,尤其是台灣學術界中,居然變成一種嚴肅的「宗教」!嚴肅到比實際的國計民生更受到國家菁英們的重視?是不是很像MIB星際戰警電影中的一幕?有人將一隻手錶放在車站的置物櫃裡,聚居在置物櫃中,體型很小的一群外星生物就將手錶視為神祇來膜拜?難道我們的菁英也非找個東西來拜才行嗎?
以我個人的「奇特」經歷來說,我在台大的博士班讀書時,發明了一種全新的地形辨識方法,也充分的在老師們面前解釋展示過了,但是老師們並未因此感到振奮,甚至面面相覷,誰都不願鬆口說我的論文好到足以拿到博士。直到一位教授「好意」的私下建議我先去投稿最專業的SCI期刊,「他們」審核通過之後,此地的老師們就敢說YES了。事後果然如此發展。老師們相信SCI的商標甚於自己的專業判斷,那篇SCI的評審真的比我的老師們更懂我的研究嗎?
大家必須知道,所謂「嚴謹審查」的學術期刊,其實也只是依據幾位同行專家的意見,通常只是兩三位「大師」的看法,他們說好就登,他們說不好我們就看不到該文章。
大家用常識想想!哪有這麼多「大師」可以審查那麼多文章呢?真的大師根本沒空也沒興趣審查很多文章,愛審查的多半是想多掌握生殺大權,能力平庸但還算知名的人士吧?很多期刊根本只是拿投過稿的作者資料庫隨便抽的!甚至是請投稿者推薦的!把這種審查制度的成敗當作神諭真的太天真了!
當時我慶幸終於拿到博士學位了!但是回頭看來,卻是失去了一次拿我的發明直接創業的好機會!事實上那個方法確實被應用於很多國外的地形辨識研究、GIS系統甚至遊戲設計領域的虛擬地形影像控制!我卻只是竊喜「我拿到博士了」?這就是我信這個宗教之後衍伸出來的奇怪心態。
當我想升副教授時,類似狀況再重演一次。2000年時,我實作出了國內第一套自行研發的側掃聲納軟體,因此受邀到幾個大學及國家級研究機構演講多次,也確實將成果完整發表到「國內」的海洋技術期刊,但是提出升等時還是被打了回票,原因只是我沒有將成果投稿到SCI去「認證」。國內期刊在那種「宗教」中是完全沒有地位的。所以我只能切割我的研究,隨便拿兩個片段去投稿兩篇SCI拿到副教授資格,但是沒有人可以從那兩篇SCI看出我研究的全貌,國內期刊寫的那一篇(海下技術季刊,2001)反而可以!真的是奇哉怪也!
相對的,在美國名校的文化中,當教授或學生有了好的發明,學校第一件考慮的事情是協助發明人創業!趕快去賺錢、去將研究成果貢獻給真實世界,做研究的目的本來就是要福國利民嘛。既然已經有成果了,還窩在學校「研究」甚麼碗糕?上甚麼課啊?學位或畢業證書都不重要了,快點下山(離校)去行俠仗義吧!按照他們的邏輯,我在前面兩次尋求「SCI認證」時,他們已經會主動幫我創業了。我也不必多等二十年,到54歲才靠著車牌辨識的技術自行創業。
這些美國學校要的是從真實世界的一般人之中賺到口碑,要讓未來的學生知道進這個學校會有前途,即使不能畢業都沒關係,只要他在此校讀書研究時找到成功機會就是真正的好事了。
資訊軟體業界的幾個名人不都是如此?賈伯斯(蘋果)、比爾蓋茲(微軟)、祖克柏(臉書)誰拿到大學畢業證書了?但是學校依舊能期待那些提前離校創業成功的校友或教授會回頭捐獻學校發展基金。所以美國最有錢的都是私立學校,依賴國家奶水的公立學校才是弱勢的後段班大學。
反觀我們的「學術界」思維,就很不務實了!當教授學生有研究成果時,就只會鼓勵他發表SCI論文,讓學校排名上升(這也算成就?),然後趕快給他學位或升等教授、當系主任、當院長、當科技部長,反正就是用一堆名韁利鎖讓他們更樂於窩在安全的地方(學術界?)接受供養,而不是鼓勵他們發揮有用的研究成果到真實世界去造福人群,這真的很奇怪欸?
不好意思,做生意應該與人為善,似乎不應該批評太多,但我真的是希望台灣變好一點。我是看到一些介紹美國頂尖大學鼓勵創業的報導之後,才有感而發的。如果我們的學術界也能清醒一點,多多務實地將研發力量投注到真實世界,不要完全浪費在徒具形式的論文遊戲上,或許台灣的產業現況就不會這麼差了。
(本文經原作者鄉下老師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不堪回首的論文迷思〉。首圖來源:timetrax23,CC Licensed)
推薦閱讀:
建中生惡搞媒體罪該萬死?這群用假論文惡整全球學術圈的 MIT 學生卻是學校的驕傲
這就是台灣大學教育失敗的原因:英國大學關注學術進步,台灣教授教你如何信耶穌
從論文造假看學術圈腐敗──全世界只有台灣是「底層自殺」、上級不用負責
你什麼時候才要退休?從學閥爭議看學術界的世代不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