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多少孩子,在整個社會、教育氛圍中,過度強調成績跟升學的壓力下不成人形甚至死去?

回顧去年建中學生跳樓,老師還說出「要跳也不跳死。養傷沒時間讀書,從醫院回來才考試,當然考不上第一志願,結果就是拉低全班升學率。」——我們的教育,什麼時候才能不再只是數字而更溫柔、更貼近學生的心呢?

學生是很相信大人的,一句話可能無形的傷害孩子的心靈,但年幼的心靈卻可能並不懂得反駁。

(責任編輯:余如婕)

圖片來源:pixabay

文/黃世宜

這幾天看到一個年輕生命一躍而下的新聞,我花了一些時間處理了一下自己的回憶與情緒…

國中的時候,讀了一個數理資優班。那不是我的地方,但是命運把我分到那裡去了。因為數學理化成績非常不好,儘管校外作文比賽常常得獎,但是在那一個班,我就是一個垃圾。

每一個星期,導師都會把我叫過去,把這一個星期我考爛的數學理化數落一遍,順便捏個耳朵。

有一天他跟我說:「我覺得你可能考不上台中女中。這一種數學成績,聯考可能會有問題。」

我很沈默。他又說:「你知道嗎?你前幾屆有一個學長,他跳樓了。」

我抬起頭有點訝異地看著老師。我不知道他究竟想說什麼?難道他突然改變想法,不再給我壓力了嗎?

但是他跳樓沒死。在醫院躺了幾個月,當然沒讀到甚麼書,養傷啊。結果那一年考聯考,就沒考上第一志願!

我驚訝地看著那一張冷漠理性的臉,他繼續很嚴肅地跟我說:「要跳也不跳死。養傷沒時間讀書,從醫院回來才考試,當然考不上第一志願,結果就是拉低全班升學率。

我低下了頭。

「我希望你有所自知之明。要嘛自行轉班,要嘛好好讀書。不然我覺得你可能會拉低我們班的升學率。」

那是我人生第一次感受到這麼直接的刺心。那是一個溫和嚴謹的老師,有良好升學紀錄的學校,同學都如此聰明。所有的話語都經過美好的包裝,但是我感覺我受傷了。

我不知道怎麼跟年輕的生命說安息。很多傷害,似乎還沒有消失。

補記:

我後來常常想起那一個老師。他在社會上是大家會尊敬的人,他說的語氣是很平和的,我那時都在想,是不是我太敏感了。因為從小,幾乎所有人都覺得是我想太多,過分多愁善感。所以我陷入很長一段時間的自責,覺得自己應該要好好努力,不要讓師長不開心。

我寫這一篇文章的目的,不是要聲討他。我的傷其實並不要他這個人來還。我只是在想,要怎麼讓一個社會的教育理念與文化價值更深入人性,更細膩溫暖,不要再讓悲劇發生。

因為我們活下來了,是為了要更好好去愛。

(本文經原作者黃世宜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延伸閱讀:

  1. 一個高三生的告白:我懷疑為什麼讀書,教育卻要我與其懷疑不如好好念書
  2. 【當人生只剩下數字】他花了7年跟拍同學,見證了考試如何殺死夢想與熱情
  3. 瑞士教學的經驗告訴我:一個不能讓父母安心託付孩子的社會,才是台灣教改該面對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