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這篇文章】
很多文章都很羨慕歐洲沒有「標準答案」的教育,然而這種開放的教學方式,老師到底怎麼準備課程和評分?讓這名在瑞士教書的老師用一張講義告訴你,歐洲的人文教育精神!(責任編輯:黃靖軒)
文/黃世宜
最近看了很多關於歐洲哲學或語文中小學教育的文章。
大部份的文章,都是相當羨慕、非常肯定的角度去寫,但具體來說,可能還沒提到,究竟像歐洲這樣的人文教育結果,具體是怎樣實行的?真的可行嗎?那我想,我就來簡單分享一下,在瑞士學到的中小學語文教育實務,到底教師是怎麼準備課程和評分的。
一。老師首先要改變教學觀念:不給學生答案。不設立學習目標。而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從大量的文本閱讀中,去找關鍵字。
二。學生發現的關鍵字,會有各式各樣的答案。老師此時,本身所應該具備的教學能力,就是有分析這一些關鍵字是否有意義,值得哪一種級別。換句話說,老師不是在告訴他們,哪一個答案是對的,而是告訴他們,答案雖然有很多種,但是所有不同的答案,都會值得一些分數,不會完全零分,但也不會完美的滿分。
這是因為,人文科跟科學不一樣,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但可以從這樣多元的教學評量方式中,去訓練學生主動找關鍵的能力。所以說,分數是根據學生發現的關鍵字,具備多少質量,逐次分級給分的。
以下舉實例。這是一張法國初中一年級,法文科的上課講義。
第一個教學階段:
教師先問學生看到這一些圖片,想到什麼?覺得怎麼樣?然後搜集學生的各種答案。
此時有學生舉手發言,這應該是中世紀吧?然後也會有另一個學生舉手說,好像有騎士。這時候會有一些同學開始提到更細節的觀察,比如戰爭主題,愛情主題。老師記住,所有的發言,所有的童言童語,所有的答案都是珍貴的回饋,請好好發問,好好引導,好好搜集。
第二個教學階段:
教師快速評估學生的所有回饋。
根據學生發現的不同關鍵字,教師開始進行下一個教學內容的補充,而不是糾正他們。關鍵字的質量,不是根據是非對錯定義去批改的,而是根據這一些關鍵字,是否能超越時間與空間,是否值得永恆:越是能進入相對應人類永恆座標的抽象概念,值得的分數,就會越高。
比如,如果一個學生只注意到事件或文本的年代,人物情節,文法解釋,或只提及個人的情緒,這樣簡單查書,隨口說說就有的答案,一般來說值得的分數,就是基本分而已。但是,如果學生能更深入進入到一個抽象而永恆的層次,比如他提到了愛情的主題,政治的討論等等,那就值得更高分。這是因為,全世界的人都會寂寞,都需要愛情,也從來無法在任何一個時代,置身於政治之外。
大家看看這一張講義吧。請問你想到什麼?
補記:
像這種法文講義,同時也進行了美學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培養。整個教育是跨領域的,整合的。
所以老師並不是照著中古世紀騎士文學,逐句逐章照本宣科教的,不是測驗古法文怎麼寫,更不是追著學生考註釋的。所以我每一次聽到有台灣老師說,紅樓夢學生讀不懂,一定教不完...我就在想,問題不是在學生,問題在你....
推薦閱讀
日本諾貝爾科學獎三連冠,歸功於注重學生個人特色的「知性教育」
教育部的荒謬政策:將有錢人才能做的「壯遊當志工」,列為升學審查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