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這篇文章】
2018.10.22 更新
災難發生時,許多台灣人都習慣將責任怪罪到警消、衛生醫療等人員身上,殊不知不懂得尊重專業、不顧救災人員死活才是更嚴重的問題。
台鐵普悠瑪翻覆意外後,前總統馬英九剛好在宜蘭有輔選活動,決定取消並到醫院探視,不過目前醫院人力不足、再加上馬英九的出現也引起一陣騷動,而總統蔡英文則被外界抨擊躲在官邸裡發文,但馬英九這樣的做法真的最適當嗎?
圖片來源:Chi-Hung Lin, CC Licensed。
儘管此篇為颱風過去後的救災現象,不過其實也適用於這次的意外,災害就像一面照妖鏡,一起來看看,台灣有哪些必須被糾正的救災怪象。(責任編輯:黃梅茹)
文/王价巨(銘傳大學建築學系教授)
災害是一面照妖鏡,三兩下就打出原形。
我們有一部很難用的災害防救法,一套不清楚邏輯的災害防救體系,一系列沒有指揮權觀念的指揮系統,一連串沒有情境想定的教育訓練,一個很難同心的夥伴關係建構,一片模糊地帶的權責探討,每年做著一次又一次沒有緊急思維的演習。
前瞻視野的戰略目標、經驗學習、垂直水平的溝通協調、利害相關者的責任分擔、專業治理、政府的核心價值和信念,在台灣似乎都不需要;首都直下型地震、過度開發、地方能量容受力、環境承載力負荷過重的提醒,都被當成危言聳聽。
腦殘政客、嗜血媒體和滑稽名嘴讓災情加劇
每一次的災害事件在混沌中有人「被」擔起責任,過關!
藍的說綠的沒能力,綠的說藍的沒水準,搞成政治問題,無法專業討論,過關!
撒錢封口,整肅異己,禁衛軍出動護航,過關!
媒體收視率開始下降,事件熱點接近尾聲,另一個大新聞出現,過關!
習慣性的究責文化鬼魅依然緊緊跟隨,口水永遠多過淹水,轉移焦點的速食解法終究還是強過面對現實、解決問題的決心。
過剩的嗜血媒體、腦殘政客與滑稽名嘴總讓災情加劇。
災害政治學提到:「事故現場是民眾的傷心地,卻經常是政客內心竊喜的秀場。」政客心中只有政治,卻沒有政治擔當;牽拖給專業,卻不尊重專業。颱風天的停班停課,一次又一次成為首長永遠的痛。
緊急應變,永遠搞不清楚誰是指揮官,官大學問大,不需指揮權移轉,不需詳細了解現況與趨勢,不需知道剩餘資源與位置,大家也都玩得很開心,甚至造成只有院長總統才有能力提供資源的錯覺。
參加國際研討會時只能跟國外朋友開玩笑說:
台灣的災害應變中心有一張神奇的椅子,不管是誰,不管懂不懂災害管理,不管有沒有受過專業訓練,不管瞭不瞭解全盤狀況,完全不需要指揮權移轉,只要屁股一坐上去,就神奇的馬上具備指揮能力,官位越大能量越強!
首長最不該做的,就是在應變時期就到災區趴趴走

台南市放半天颱風假引起不少市民怨言,台南市長賴清德(前中)27日視察仁德區防汛工程。
或許是民粹,或許是媒體驅使,也或許是作秀,首長總急著在應變時期就到災區趴趴走,根本是災害管理的兵家大忌。受災初期的災區狀況非常複雜,許多現場都還不穩定,應變需求及災害調查尚未進行,維安人力反讓災區受到更多干擾,打斷了災區的應變步驟,擾亂了災害現場,也增加了首長可能受災的間接風險,進而造成第一線應變人員更多的困擾,災民隱形的二次傷害風險也可能攀升。
整體受災狀況都還未能完整掌握,到處承諾給予資源更是缺乏資源管理的觀念。非得首長進災區才能處理?也是對於第一線緊急管理人員的不信任。
媒體一方面趁著災害大秀不精湛的演技,問著讓人啼笑皆非的問題,成為颱風期間比綜藝節目還精采的爆笑短片;有些媒體心中想著政治,趁著災害,不惜昧著良心所寫出的錯誤報導,取得了同溫層的讚賞,進一步撕裂民心。
有些媒體忙著計算總統到場的時間,忙著捕捉總統打瞌睡的一瞬間,忙著挑撥災區民眾資源分配及長官到場關愛的差異,造就了台灣獨特的災害政治學,也完全不願正視世界各國媒體面對災害逐步形成的普遍共識:不拍攝遺體、避免提出刺激受訪者情緒的問題、適度距離不影響救災、關心人道、尊重隱私、避免造成社會衝擊、足夠的防災素養不讓自己工作時變成災民、不做讓人恐懼不安的報導。
至於名嘴,算了,餬口飯吧,大家也都瞭,然而,有一句話不得不提醒:「災害管理沒有專家,永遠別忘了你今天學習到的一切,都是一條條寶貴生命,一個個受創傷心靈貢獻出來的教訓。然而,有一部分的他們也有可能是被自以為是專家的言論所害死的!」
台灣人碰上災害就急著復水復電,不顧救災人員死活
日本人相信政府,卻希望靠自己;台灣人相信自己,卻希望靠政府。台灣民眾總是希望高層首長可以很快地到災區巡視,期待獲得關愛的眼神,以為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源,這根本是嚴重的錯誤。
觀浪、登山,完全勇者無懼,山難水難只會怪政府救援不力、醫療處置不當,腳踝扭傷要求搭直升機,碰到任何管制就無理謾罵,避難不夠舒適還覺得全天下都對不起他。偏偏,這些人,橫衝直撞無所謂,貪生怕死卻不準備。
很多人喜歡到災區觀光湊熱鬧,卻還妄言「關心災區,促進災區經濟」,火災現場圍觀的民眾更是不在少數。沒有搭上飛機的,大聲咆嘯、指責、抗議飛機不飛;颱風夜登山,獲救之後快樂返家,政府完全不敢處置;緊急醫療原本就面對各種不同的需求判斷,需要等待診療的病患及家屬,拉關係、鬧場、恐嚇、暴力相向時有所聞。

颱風過後,在烏來幫忙清理的國軍
迫於民眾壓力,災害期間就急著要復水復電,忘了這些人員也需要面對極高的安全風險,連買個防水透氣雨衣都被無知立委打臉;災害結束,只等國軍協助清理家園,甚至把垃圾標示由軍隊清理,完全不知「責任分擔」究竟是何物。
緊急時期,只有專業人員,才能真的減少傷亡。然而,緊急管理(Emergency service)專業承受很大的壓力,還要壓抑內心情緒,體力與耐力的負荷沉重,短時間的即刻判斷環伺的是持續的不確定性和複雜性。
每次災害發生後,總是更深切地感受到台灣警消、衛生醫療、軍人、社工、心理、災害管理等緊急管理專業的資源著實貧乏。
美國卡崔娜颶風的訴訟案,告訴我們尊重專業的必要
2005年美國卡翠納颶風之後,有三個家庭因家中年長者傷亡,以「不法致人於死」控告緊急管理人員失職。聯邦法官駁回,理由:「緊急管理人員應在免於訴訟官司恐懼的情況下履行職務」、「沒有緊急管理人員會冒著生命危險卻不認真履行職務,這是對於緊急管理人員的基本尊重。」
在台灣,緊急管理人員還得面對各種令人瞠目結舌的指控理由。我還是強調:「如果真把緊急管理人員當成資源,就該知道如何維護社會資源,各種緊急管理行動應該由肇始者付出代價,不要只會等沒救到被判國賠再來說遺憾!」他們不是神,但時時刻刻都在跟鬼神拔河。這幾年,資深的第一線緊急管理人員越來越少,原因大家都清楚,惡性循環讓經驗更難累積。
不願正視問題的根源,只能繼續和老天爺對抗,繼續節節敗退。但是,別擔心,我們有忘性比記性好的民眾,任勞任怨的警消醫療,推託拉扯彷若無事的主管機關,唾面自乾的高層長官。各位災民,請自已保重,各位民眾,下場災害再見!
(本文經原作者JIEH-JIUH WANG授權轉載,並同意BuzzOrange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又一年,目睹台灣災害防救的怪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