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這篇文章】

台灣每年都在教改,但真的有改到重點嗎?一位在瑞士教學的老師說出了自己的觀察──我們一直把教改交給老師或家長負責,其實根本搞錯對象了。來看看從國外的經驗來看,台灣教育到底有什麼問題。(責任編輯:黃靖軒)

5020182142_a298dd9db1_z

文/黃世宜(現任瑞士教師)

今天早上看到一些談教育的文章,有一些感想。

昨天才有一家台灣媒體在跟我採訪完瑞士技職教育之後,問我瑞士與德國技職教育經驗是否可以帶給台灣新的啟發與改變?我當頭潑她冷水:「不會。」

然後我很簡短地繼續潑冷水:「目前為止關於國外教育的文章,對台灣教育都不會有任何改變。最多只會造成一陣羨慕罷了。」我頓一頓,「基本政治運作與經濟結構不改變,家長和教師永遠也只是白忙一場。」

為什麼?

台灣教育的問題,在於我們對於教育改革的對象搞錯了。

我們把教育改革的責任交給話語權最小的人去承擔,比如學校,比如教師,比如家長。但其實,教師和家長,都是力量最小的,最無奈的,最無法改變只能聽著上面政策走的,是也要繼續生活的一群人。所以台灣教育的問題,交給教師和家長,希望教師和家長改變思維,是永遠不可能的。

我除了在瑞士教不同年齡層的學生之外,也同時在瑞士的私立學校和公立學校教書,所以對瑞士各級學校的運作,不敢說有多麼深入的觀察,但至少親自與瑞士社會不同階層的家長,有直接的討論與接觸。

我發現,瑞士的父母,全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未來有一個足以溫飽的、體面的生活。瑞士父母的渴望來自人性,而他們的政治運作與經濟體制也基於人性,政策與制度容許瑞士父母安心地把孩子交給社會:因為瑞士的政治與經濟是保護勞工的,是保護任何階級與任何職業的。

當颱風來的時候,你的孩子被上級要求為了顧客搏命一飛,當颱風來的時候,你的孩子被公司要求為了服務不准放假,我們又怎能對父母說改變思維?我們又還能對台灣的教育改革奢求什麼?

教育改革必須從基本的政治與經濟運作改變做起,而並不是家長與教師的責任。瑞士德國的教育為什麼可以盡量做到各行各業出路的平等,是在於對個人的尊重:福利政策與薪水制度的合理化與人性化。對個人的尊重,才是教育的開始。

一個不尊重個人價值的社會,又怎能讓家長釋懷放手?

(本文經原作者黃世宜授權轉載,並同意BuzzOrange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請見:連結。首圖來源:naosuke ii CC licensed)

推薦閱讀:

當薪水只夠活著而非「過生活」,這社會究竟還要年輕人省下什麼?
從小學、當兵到出社會,當整個社會都在教我們「說謊」才是對的,誠實又有甚麼用?
東方文化只有「拼經濟」才是成功,造就教育只要你當社會齒輪、不在乎你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