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現今的大學制度讓大學教授們只能不斷發表學術論文升等,但教育制度又不斷因為少子化強調「以學生為主」——兩相矛盾的狀況下,讓教授的學術熱情受損、學生受教權受損。而這種狀況該怎麼改善呢?讓我們看看侯勝宗教授怎麼說。
(責任編輯:林芮緹)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文/侯勝宗(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教師節快到了,不過今年教師沒有放假。對自主性極高的大學教授而言,放不放假不重要,但要樂在教學與研究工作中,卻愈來愈不容易。
這幾年有許多機會在不同場合中,受邀分享大學教授如何在「教學-研究-服務-家庭」的多重壓力下,能夠順利升等,好兼顧學術生涯與家庭生活的平衡。
同時,自己周遭也有許多好朋友和年輕教授,身受6年(或8年)的升等條款之苦。這一篇文章,讓我用「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精神來反思教授升等制度設計與大學轉型。
過去十幾年來,國內在強調頂尖大學的高等教育政策引導之下,「研究發表」成為大部分大學的主導邏輯,讓許多熱衷於教學現場或服務實踐的大學工作者,成為學術社群中的二等公民。
但弔詭的是,幾乎是同一時期,我們也看到培育高等人才的大學體系在空洞化。
特別是這幾年在少子化的衝擊下,各校紛紛在教育創新與教學翻轉上投入許多努力,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手法與課程設計,成為當今教育的顯學。
許多老師被校方要求去學習或導入各式各樣的創新教學法,例如,個案教學、問題導向教學、翻轉教學、MOOCs、CDIO……,並要求大學系所配合執行各式各樣的評鑑指標與無窮盡的報告等等。
但這兩股力量是相反的。結果是,這些矛盾的要求直接折磨著教授的學術熱情,也間接傷害了學生的受教品質,進而影響國家的人才競爭力。
簡單來說,教授個人層次的升等競爭機制,十分強調學術優先;而大學組織層次的經營競爭,則十分強調學生優生。
這種教授個人與大學組織間的目標衝突,導致高教現場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學與研究二者間承受著教學理想與生存麵包的掙扎。大學體系中,這樣的無形壓力有如癌細胞般,無聲無息地侵蝕著大學生的學習機會與教授的熱情,長期將擴散成為國家競爭力的危機。
▋索馬利亞海盜的故事
前一陣子從網路上讀到了一則國際新聞,讓我想到「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這句話,或許可以帶來高教創新轉型與升等制度的一些啟發。
故事是訴說出沒於東非索馬利亞外海的海盜,自2000年代後半起因不斷綁架及勒索各國漁船,而成為重大的國際問題。在2011年最猖獗的時期,每年甚至有高達200件的海上襲擊案。
這群索馬利亞海盜在海上猖狂打劫的惡行,威脅到各國前往捕魚的漁民,讓美國、北約、歐盟、俄羅斯、日本、中國等皆相繼派遣軍艦前往該海域,護航自家的漁船。
但,各國派兵前往異地保護本國漁民,在海上玩著官兵追海盜的遊戲,畢竟是「治標不治本」,勞民又傷財。這個狀況在最近有了180度的改變,索馬利亞海盜攻擊的案例,近年趨近於零。是發生了什麼事讓海盜被整肅殆盡?
在媒體追踪之後,索馬利亞海盜消失的部份原因,可能是被日本壽司連鎖店壽司三昧(すしざんまい)的老闆木村清(木村きよし)「消滅」了。
原因是壽司三昧店內的高價食用魚──黃鰭鮪魚的漁場,就位在索馬利亞的外海,但是過去因爲海盜猖獗,能提供給客人的數量十分有限。
而木村清派人前往深入調查後,發現這些海盜之前也都是漁民,因為索馬利亞的內戰後沒法打魚,爲了養家活口,不得已才成爲海盜。
所以,木村清以「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的精神來與海盜談判。
他成功說服了索馬利亞海盜從過去與各國軍艦的緊張關係,改為和壽司三昧合作,幫他們在索馬利亞外海捕捉金槍魚,木村清並願意用保證價格來收購金槍魚。
但問題來了,要如何才能讓這群海盜重新成為漁民呢?
首先,這些海盜並沒有捕金槍魚的技術,也沒有漁船,就算捕到魚,船上也沒有冷凍倉庫可用,無法保鮮。更不用說,海盜們也沒有銷售金槍魚的通路,且索馬利亞並非印度洋鮪類委員會(IOTC)的會員國,也無法外銷金槍魚。
因此木村清以「換位思考」的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他自願將旗下的漁船借給海盜,並教授他們捕捉金槍魚的技術,最後還幫忙安裝冷凍倉庫,並協助索馬利亞加盟IOTC。
此種藉由幫助索馬利亞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漁業,創造當地更多的工作機會,有效地避免索馬利亞年輕人成為海盜,也可以幫助當地政府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開發更多的商業機會。
▋讓教授們也進行「海盜轉型」吧!
台灣目前大學教授的處境跟索馬利亞的海盗很像。對大學教授而言,其實大部份教師都是對教育或學術有熱情,才會願意犧牲青春,寒窗苦讀完成博士後,投身於大學教職工作。
然而如今,在過多的大學與有限的高教資源兩難之下,各大學為了爭取政府經費,紛紛追逐教育部的高教評鑑指標與國際各種大學排名調查,並以國際期刊研究發表做為教授升等與否的唯一指標。
這逼得許多年輕教授不得不犧牲教學備課與學生輔導的利他工作,投入更多心力努力於研究發表與論文寫作的利己工作。
從某一角度來說,台灣的大學教授愈來愈像索馬利亞漁民一樣,因為發生了內戰(教授升等/大學評鑑)紛紛被迫放棄捕漁工作(教學),而成為追逐論文發表的海盜。
部份的大學教授為何成為學術海盜,奮力追逐著自利的研究成就?
主導政策方向與經費分配的教育部可以學習木村清的「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思維,利用換位思考,讓大學有更多誘因與配套措施,自行制訂教學型教師、研究型教師、產學型教師或服務型教師的多元升等方案(提供金槍魚的技術與漁船)。
讓大學教師在達到相關的要求與標準後,可以公平地升等(保證價收購金槍魚),驅動各大學的轉型與特色發展(暢通金槍魚的各種銷售管道)。
最後,期待台灣不同的大學均能適才適性地培養出某一領域學生,讓國家能擁有不同競爭能力的人才(協助索馬利亞加盟IOTC。)。
真的,唯有站在當事人的角度,才能了解對方的需要,也才能化解彼此的衝突,成為祝福。
真希望台灣有更多的木村清!
教師節快樂。
(本文經合作夥伴獨立評論@天下、作者侯勝宗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原文連結:〈侯勝宗:大學教授為何成為學術海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