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篇文章】
「全世界大概只有我國,不論政府或民間,更關注的竟是菸捐這筆錢的下落。」董氏基金會如是說。雖然董氏基金會反菸主張都是輿論自由的範疇,但何必總以道德批判吸菸者?又同時一手拿菸捐補助、一邊哀嘆大家都關心菸捐怎麼用?
在菸害防制的路上,我們總聽不見「被反制者」的聲音。
(責任編輯:林芮緹)
文/臺灣吸菸者權益促進會理事長 陳麒安
臺灣是世界上少數針對各類菸品徵收健康捐的國家,但因菸捐的租稅法定位階模糊,使得菸捐的議題向來備受社會關注,輿論上也有不同的聲音。只是這回是長期推動反菸不遺餘力的董氏基金會說話了,而且好生氣。
根據董氏基金會菸害防治組主任林清麗日前接受媒體訪問時感嘆道:「我國不論政府還是媒體輿論,大家關注的、討論的,全不是菸害要如何正確防制。」她更嚴斥:「全世界大概只有我國,不論政府或民間,更關注的竟是菸捐這筆錢的下落。」
她的結論仍回歸到董氏長期以來的主張:只有提高菸捐、稅,讓菸品價格大漲,才是防制菸害的正確方法。
林的發言,似乎是針對日前政府為了籌措長照財源所召開的行政立法協調會報而來;在這場會議中,決定了長照的財源將從遺贈稅或菸捐、菸稅兩項,且目前傾向以調漲菸稅而非菸捐的方向進行規劃。林主任要說的,是否正因為不論政府或民間都在關注菸捐的下落,才導致現在的政府轉而朝調漲菸稅這個不正確的方向嗎?
長期以來,菸捐的支用並不透明,所以當立法院批評菸捐成為衛生單位的「小金庫」之後,民眾發現菸捐被拿去補助國小學童的蛀牙防治、孕婦的羊膜穿刺檢測、檳榔轉作、印製農民曆等,甚至還拿去補助了所羅門群島的生產計劃,種種離譜的補助項目,使得全體民眾都十分關心過去政府究竟是如何使用這筆龐大數字的菸捐。
全世界大概就只剩下董氏基金會不關心這筆錢的下落了。
然而,董氏絕對不是不關心菸捐這筆錢的下落,他們實際上是非常關心的。從董氏基金會所印製的各類標語文宣、貼紙、教材等,以及舉辦如「戒菸就贏」等活動,或是推出印有孫越圖案的「戒菸輔助包」。其全部或一部分之經費,皆為向國民健康署申請之菸捐補助。
董氏基金會請不要得了便宜還賣乖,一方面要伸手拿菸捐補助,另一方面又要「感嘆」政府與民間過於關心菸捐這筆錢的下落是不正確的。如果不是整體法規制度設計得不良,菸捐又怎麼會成為衛生單位的「小金庫」,讓所有只要打著菸害防制的名義,便可不受民意機關監督而隨意支用的亂象呢?
事實上,政府主管公共衛生的政策,不應該標榜什麼才是「正確的」,而要防制所謂的菸害,也不應該只有提高菸捐、稅才是最有效的這種想法。因為任何公共政策的推動應是與民眾不斷溝通的過程,在過程中逐步形成共識,以達成執行公共政策的目的。只可惜過去政府在推動這項公共政策上,始終欠缺「被防制」者的聲音。
當然,董氏基金會所提出的各項反菸主張,都屬於值得尊重的言論自由範疇;但請林主任不要一副道德訓斥的口吻,這就讓人很難認同了。
(本文經投稿作者 臺灣吸菸者權益促進會 理事長 陳麒安 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投書:菸捐怎麼用?董氏好生氣!〉。意投稿者可寄至:[email protected],經編輯檯審核並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首圖來源:kenji aryan,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