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9 更新】最近新北文創觀光夜市開幕不到半年就宣告倒閉,幾乎可以說是「文創氾濫」的最佳代言人:整個夜市看不到半點文創的內容,只是掛名文創罷了——想當然假文創也撐不久。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和平東路近日又有一間老宅要變身收藏留聲機為主題的音樂博物館,而再細細一看其他廣告,則赫然又是一間了無新意的「文創餐廳」,賣食物和馬克杯、明信片一類的商品。

台灣「文創」不知何時開始,帶來的印象都不見得正面。本該立意良好推廣文化創意創新的「文創」,許多案子透漏的則是部分企業家不含文化底蘊、卻假藉文創進行形象妝點的現象。

例如本案,說是留聲機博物館,卻只見商品、餐廳,不見相關的知識文物。我們不缺文創、也不缺做文創的企業家,但缺的是真正有文化深度和背景的文化藝術深耕帶入文創產業之中。

(責任編輯:林芮緹)

14207717_1395884020440620_8337922575287161456_o

文/李志銘

日前,恰好路過和平東路一幢日式宿舍前。

據說此地建築物是由某科技公司老闆採BOT案合作修建的(台灣有錢人都超愛BOT!!),近期內將要開設一家以收藏留聲機為主題的音樂博物館。尤其是位在大門口正上方,赫然即見一座碩大而醒目的假留聲機模型,很難不引起路人的注意。(台灣人的美學觀念似乎都喜歡把東西放大,如高跟鞋教堂…)

拍了照片之後傳給幾位朋友看看,巧合的是,許多朋友共同感覺的第一印象,幾乎都在有意無意間透露出相同字眼——暴 、 發、 戶!而其中有一位朋友更絕,他說最近農曆七月剛過,這難道是要準備拿來燒給往生者的嗎?(比如燒給過世爺爺一台留聲機的概念)

上網查了一下,這間打著所謂「文創」旗號的音樂博物館,簡介內容是這麼寫的:

當全台灣所謂「文創老房」幾乎都以吃為主,「聲音光年一九三二」卻不希望吃老房子豆腐;到這個老房子,主人希望你能體驗這裡的空間意涵,它象徵一個聲音時代興盛的開端,它保存了聆聽音樂、緩慢時代的美好。

但有趣的是,該公司團體以同樣名稱在另一處人力銀行刊登的招募廣告卻又是這麼說的:

「聲音光年」系列,是企業集團以音樂文創美食內容為主的事業體,餐廳座落於人文與商業兼容的台大公館商圈,「自然、音樂、奉獻」是餐廳成立以來不變的宗旨。

原來,說穿了,所謂「文創餐廳」的吃吃喝喝,其實才是這幢老房子進行觀光模式的主旋律

後來有朋友傳來訊息給我,表示該單位「聲音光年」目前已有規劃的文創商品,主要包括台語蟲膠標籤杯墊,以及相框等。

大略看過以後,全然覺得——這真的是「了無新意」呀!

我認為,既然是以「聲音(音樂)博物館」為號召,卻為何不好好學學人家像日本「金澤留聲機博物館」(金沢蓄音器館)到底是怎樣透過復刻SP唱片、規畫展覽活動來做文化推廣反倒是沾染了過去台灣人搞「文創」因循那種最爛、最庸俗的作派,專門出一堆像是馬克杯、筆記本、杯墊、書籤之類等千篇一律的商品。

嗚呼哀哉!我不禁想起了台灣多年以來早已被那些如暴發戶般的財團玩殘、搞臭了的「文創」產業

俗話說:「一夜可出一個暴發戶,但三代才能出一個貴族」,意指一個人的文化修養的形成,往往需要環境的薰陶和長時間的積累。

為何當今台灣有越來越多所謂的「仇富」傾向?正是因為那些有錢人自私、貪婪、壓榨員工,當他們享有物質金錢方面的富足之後,下一步就需要文化來做妝點、來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品味,而其中往往不乏喜歡虛張聲勢(最明顯的就是透過「數字」來自我吹噓,譬如強調他收藏了多少數量的字畫、藏品很貴重值多少錢、或幾百萬張黑膠唱片之類)、甚至是掛羊頭賣狗肉。

但不管暴發戶怎麼刻意修飾自己,總會在不經意中「露出馬腳」,因為文化的浸染是裝不出來的。真正的貴族氣質乃是人性和文化素養。回顧過去的歷史,歐洲集中贊助文化藝術的模式,即是發源於皇室和貴族扶持文化藝術的傳統,後來被現代國家所繼承。

放眼台灣,我們幾乎沒有西方歷史意義上的貴族(文化),只有土豪暴發戶,以及如暴發戶般的假貴族。

(本文經原作者李志銘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文創與暴發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