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需要關心這篇新聞】

尊重、友善、接納,說起來都很容易,但當我們真正面對未婚懷孕的少女,我們的社會還是只能夠標籤化地去看待。

問題當然不能一朝一夕解決,但我們是否該重新面對我們對青少年性教育的方針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善,且其實不只是對青少年的教育,整個社會也許都該接受「性教育」,讓性不再變成一種禁忌而變成一種不被理解的知識。

715-4-juno

根據國健署調查,104年全台有3230名未滿20歲的青少女當媽媽,約占出生通報新生兒數1.49%,其中未滿15歲就懷孕生子有49人,年紀最小的只有12歲。

在想到未婚懷孕少女時,你會有什麼想法呢?

先讓我們看看一個例子:
一名年輕的女孩現身說法,述說自己作為年輕小媽媽的心情。先姑且不論是否贊同她的說法,但底下除了鼓勵當然更多的是不外乎是將一切責任通通推給她的謾罵。

13923671_1063657553711737_6605992662713742362_o

取自周芷瑄臉書

雖然未必同意這篇文章述說的觀點,但周芷瑄認為,究竟別人的人生關你什麼事?

「其實我不完全同意這篇,不過看到留言跟轉文裡面的陰道糾察隊就受不了…那天才跟一個臉友聊到,台灣社會好像很喜歡這樣公審別人,追著主流的大旗跑。但其實主流大旗就只是主流大旗,裡面是空的,什麼都沒有,空虛的只剩下丟人石頭的快感而已。」

當我們在面對這樣的議題,只能夠膚淺地去維護某些道德而輕易地去指責別人的人生,甚至別人的選擇,這些議題只能成為社會中不斷被複製的標籤,而從來沒有被好好對待進而改善。

2016-08-15_182917

再讓我們回到一開始的數據。對於這樣的數據,主流媒體多半能夠與勵馨基金會一起喊出「多點理解、同理,少點標籤和責難」的呼聲。但只有喊喊口號就能解決這些困難了嗎?社會中對於這些「不道德」的標籤卻還是如此深重,而這些未婚懷孕的少女面對的問題也還是一樣的多。

一如上面那位17歲女孩,她面臨最真實的社會輿論。

  • 避諱的教育,孩子的性知識從哪來?

標籤的背後是不了解的恐懼,而不了解也正來自於我們文化中對於性的諱莫如深。追根究柢,我們的教育始終沒有好好的正視這些議題。台灣人將「性」視為禁忌詞彙,但反過來就是缺乏真正的性別教育和性知識的普及。

我們能夠喊出了不起的口號,但是真正實踐上,回憶起國高中那些性別教育的時刻,多半都被拿去做其他的學習了吧?而教育的方式也多半或因為家長、或因為社會輿論等等而只能照本宣科。我們的性別教育平板到只剩下課本。

例如華人健康網統整了兒福聯盟的調查,結果就相當驚人。

1.家長不願觸碰:高達26%的家庭從未與孩童談論過性相關的知識,更有67.6%家長從未和孩子討論過性行為議題。

2.老師刻意避談:29.6%的孩子反應,學校老師會在課堂上刻意避開不談某些敏感性知識課本內容,例如性行為、避孕和性病等,且此狀況會隨著孩子年級的提升而增加,其中八年級生曾遭遇過此經驗的比例更高達36.9%。

3.超前課本進度的性知識:在目前國小五、六年級的「健康與體育」課程教材中,並未提及任何相關避孕知識,但是,調查竟分別有54%及70.2%的五、六年級生表示自己已了解有效的避孕方式,其主要來源除了學校老師或家中大人之外,也有約14%至18%的孩子表示,避孕知識是從同學/好朋友、網路、新聞媒體所得知。若這些孩子得到的知識是錯誤的,恐會造成難以挽回的錯誤。

4.情感議題待加強:性教育不只有「十八禁」,還包括情感教育,但調查發現有超過3成的孩子不清楚表達情感的相關議題,包括:如何向對方傾訴自己的感情、或是處理失戀情緒等等,恐陷入恐怖情人的隱憂中。

在青少年解放陣線的剪報蒐集中,報導也指出台灣人危險性行為的比率高達47%--若包含成年人的危險性行為比率都已如此之高,我們的社會究竟在性教育方面做得有多麼不確實?

2016-08-15_172918

  • 不是沒有兩性教育,只是老舊方法不再適用

何春蕤教授在〈教育改革與性別教育 〉一文中提到:「其實我們不是沒有兩性教育,只是過去那種教男生要像男生、女生要像女生、各自謹守本位的性別教育已經證明失敗。」

她提及目前性別教育的侷限:一言堂。我們的社會多麼提倡多元,卻又有多麼矛盾地在某些事情上只有單一標準。

大家總是擔心性別角色的多元化會影響青少年的身分認同(就好像過去我們擔心有關台灣前途的各種立場會混淆民眾的國家認同一樣);

大家總是擔心媒體上活躍的身體訊息會誤導並腐蝕青少年的心靈(就好像過去我們擔心資訊的自由流通會影響政局的穩定一樣);

大家總是希望教育只設立一種良好正確的榜樣,只提供一種良好正確的訊息(就好像課本裡只能有良好正確的榜樣,考試制度只能有一個標準答案一樣)

──而這裡所說的「良好正確」從來不是在多元觀念並陳的條件之下所形成的共識,而是由傳統威權所單向設立的標準規範。

她批評,爭議的話題原本就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也流傳在成年人的話題中,然而我們卻刻意不在教室談論也不交流。

「那麼我們一方面是把學生丟給萬般百態的混亂訊息,沒有和她們一起練習資訊管理和意見的評估,另方面則是在課堂中建立某種白色恐怖,不准某些議題資訊和討論進入校園。」這樣的態度,究竟是保護還是不願好好教育的怠惰?

口頭上,我們可以說,我多元,我開明,我尊重。

可是只要出現一個異己,一個和你不一樣的人的時候,你就要接受嚴苛的考驗,到底你有多大的誠意,來歡迎一個不一樣的實踐,或者不一樣的說法、不一樣的價值觀?

在我們自己生活當中,面對到各式各樣的現象的時候,我們都必須要重新檢驗我們到底對於開明,對於多元,有多大的信念?有多大的熱情去維護它的存在?

新聞來源:

自由時報:青少女當媽 去年佔新生兒數1.49%
聯合:全台3千小媽媽 最小12歲「應正視」
華人健康網:逾1/4親子間未談性知識 性教育有4大警訊
青少年解放陣線:青少年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