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需要關心這篇新聞】

只有讀書才有出路嗎?如果沒考上好學校那是不是讀書就沒有任何意義?從14歲的孩子眼光,楊逸帆看著同學們漸漸被升學壓力摧殘,原本才華洋溢的同學們漸漸失去了光彩成為考試機器,他決定拿起攝影機拍下這一切。七年過去,幾位同學們離開了夢想,但也都沒有考上所謂的頂尖大學。

而為了親身體會,他自己投身考試制度,拍攝自己在考試中的模樣── 他才發現自己也在考試中漸漸成為分數機器,失去了靈魂。

楊逸帆的電影,拍攝下台灣孩子最真實的處境,「隨波逐流的我們,儘管感到安全卻十分茫然。於是,許多人窮盡一輩子,卻登上一座不屬於自己的一座峰頂。」

「學習的目的是什麼?」
「學習的目的可能是為了將來賺錢……怕沒有錢、生活很困苦之類的吧?」

國中時的楊逸帆在國中即將面臨基測時,發現升學的壓力讓往常的同學們漸漸在考試壓力中變了模樣,他開始拿起攝影機拍攝升學制度帶來的改變。他認為,雖然無法改變任何事情,但希望成為同學的鏡子,記錄下這一切。

沒有興趣,但還是盲目地念書考試,「考完試之後有了成就感,但不知道考完試之後能幹嘛。」這樣的狀態,幾乎是普遍存在於現在的孩子心中。

如果讀書考不上好學校,那是不是就白讀了?那是不是只有讀書才能有好的結果?

在《學習的理由》中,我們看見壓力之下學生無比的徬徨,孩子的未來難道只有讀書這條路嗎?想念藝校的學生因為升學壓力放棄了,喜歡音樂的孩子放棄了,所有才華洋溢的發展可能都因為「升學」而一一被擰下了芽。

「考上什麼學校就算什麼學校,考不上就去混幫派吧。」同學的話狠狠衝擊了楊逸帆,他突然開始思考升學是為什麼、讀書是為了什麼。

他看著堂姊早上五點就起床、跑補習班、拚死拚活念書到一兩點,就只為了一個承諾:

今天如果我考上好的學校就有好的未來。

但多數人只是一路循著升學制度盲目念書,最後連原本的夢想都失去了。

2016-08-10_151547
楊逸帆也不只拍攝同學,最後也將自己變成了「被拍攝者」。

風傳媒報導,《學習的理由》導演逸帆,在親眼目睹這些原先各自散發著光芒的摯友們,逐漸被考試制度吞沒,自己也決定親身挑戰。

逸帆立志在22天之內考上建中,同時拿著攝影機拍攝自己,企圖把所有事情做到最完美,甚至將攝影機裝在包包裡潛入升學補習班,只為捕捉完美畫面。本來只想體驗,卻也不小心落入追逐數字的陷阱,開始對分數斤斤計較:「這樣每一科只能錯一題」、「400分、400分……」

「楊逸帆,原本那個你去哪了?」在老師的沉痛指責下,逸帆才領悟,追求分數只會讓少年忘了夢想、失去自我意識。

嘗試過「正常的教育體制」後,楊逸帆毅然決然離開高中、離開大學,選擇重回自己的道路,他親自走訪全台灣,正如同拍攝紀錄片的初衷,努力探索如何教育的問題。

而楊逸帆在預告中傳達他的心聲,只希望大眾開始反思:

我們可以去思考:什麼要的教育是我們想要的?什麼樣的事會是我們想要的?什麼樣的人生是我們想要的?

參考資料

風傳媒:考試分發,葬送多少國家人才?他14歲開始跟拍同學7年,看見最殘酷真相…
放棄夢想,難道就是長大?--《學習的理由》公益放映X影響力計畫

推薦閱讀

【後太陽花的運動臉譜】掙脫「升學至上」的枷鎖 現任市議員助理劉子鳳:大學之前人生一片空白

【升學不再是唯一的路】青少年升學意願降低,多半學生只想唸到大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