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學測即將登場,學生們在分數出來後,填志願時會依照興趣、出路等因素決定。知識未必要與就業綁在一起,但在台灣扭曲的教育環境下,單純享受知識帶來的喜悅,可能還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責任編輯:黃佳玉)

statue-herodot-sculpture-herod-philosophy-thought

哲學系到底在做什麼?Photo via VisualHunt

文/最霸氣南島流浪

最近上課時跟同學們說了下學期開始要去立法院工作,暫時不教書了。學生當然有不捨,但更多的是疑惑「老師你念理組的為什麼能去立法院?」我聽到最有趣的是:「老師你家鄉在台中,靠海線的關係進去的吼?」或者另外一個是:「老師你是因為有哲學做第二專長,所以才去立法院上班嗎?」

首先用我的十根手指頭掛保證,老師絕對不是靠海線進去的。第二個問題跟哲學輔系有沒有關係?我覺得或許有關。但避免學生單一歸因把兩者關聯起來就跑去念哲學系,所以我想打一篇談談我在輔修哲學系時的一些感想。

上個月火紅的議題是輔大哲學系轉系人數57人(《BO》編按:指 2016 年新聞),將近一個班的學生入學後申請轉系。這問題牽涉到多元入學名額與高中生能發展興趣的人數是否相近,如果在高中沒什麼機會認識哲學,那麼申請時侃侃而談,進去後卻發現與想像不同而轉系,當然會讓教授覺得被欺騙了。

首先就哲學教育的推廣來說,國高中並沒有哲學的必修課,除非學校特別聘請講師開設選修課程,否則學生對哲學的認識僅止於課外閱讀與網路資源。而現在推動的高中哲學課大多是教批判思考,培養學生能發覺問題意識、細分問題範疇並邏輯推理。而大學哲學課程(形上學、倫理學、知識論等)當然也希望培養這些能力,但是是從過去的各哲學家理論下手,透過讀經典論述,討論理論的爭議培養這些能力。

高中生於哲學選修、或是在課外閱讀所學到的內容,跟大學教的哲學課可能會有落差。以國內許多綜合型哲學系來說,系上每個老師做的研究都不同,有的是英美分析哲學,有的是歐陸哲學,還有一部份是中國哲學。在高中時接觸到哲學的同學通常是受到分析哲學的影響,喜歡將概念分析清楚就事論事的討論。

但到了大學裡發現哲學要學的不只是這些,還有大量中西方哲學家的理論都要記,如果不能接受的同學理所當然選擇轉系。這裡問題顯而易見,高中教育沒有提供足夠的機會讓學生學哲學,就算有哲學課程也大多不是認識哲學系要學些什麼,學生對哲學系的理解非常不足,當然進入後的轉出率高。

另外哲學Philosophy又可翻譯為「愛智之學」,其實各領域的追根究柢就是哲學。舉例來說「形上學metaphysics」就是探討物理定律的根本,譬如說「何謂存在」或「因果關係」;而「知識論」關聯到人的心理認知;「倫理學」探究的是人與人的關係,社會科學最後也都一定會碰到。所以博士Ph.D.全稱之所以為Doctor of Philosophy其實就在說明,每個領域的最終研究都是哲學問題。

那為何我們要將這些哲學問題拉出來獨立成為一個學系,哲學是否有他明確的範疇?我認為哲學其實沒有明確的範疇,我們將過去各思想家的著作集結,拉出相近的題目成立學門。這些思想家很多都是從自身的專業去反思才建構出理論,但因哲學是對本質深究,如今很多探討已脫離現實經驗,跟社會變的疏遠。也因此畢業後除了深造並成為教授外,社會上少有明確的職業類別主要延攬哲學系畢業生。

而過去很多有名的哲學家原本都是不同領域的專才,深究知識後才成為哲學家。因此若要培育哲學家,或許我們可直接設立哲學所就好,廣納對知識本質渴求的人,依著不同的專業更加深入探討。至於哲學的學士班可以減收學生,甚至直接整併為碩士班就好。會這樣建議是因為社會上對哲學並沒有直接的勞動市場需求,念哲學的人思緒清晰善於論述是肯定的,但若沒有其他專長其實非常可惜。哲學系學生如果透過向外雙主修獲得其他專長,能將思辨能力運用於社會上各個領域,相較之下如果只有哲學系學歷,出社會後必須花很大的心力找工作,也不一定能將所學用上。

我過去在台大哲學系輔修時曾受到很多老師的啟發,當時很多哲學課也都有充滿興趣的外系學生跑來修課,因為熱衷於學習所以大多表現傑出,甚至總是比哲學系學生更樂於討論。這樣看來或許只需將碩班課程開放給有興趣的學生修課,而不需要開設學士班課程將一群學生聚集,用四年的時間去讀各領域的哲學問題,卻沒有辦法培養出明確的專業。

哲學思考能使邏輯清晰、解構問題、引經據典加強論述等等,好處族繁不及備載。但哲學的學士班卻可能困住部分高中時迷茫的學生,因緣際會進入哲學系後仍無法對未來建構想像。當然也有很優秀的學生,即使沒向外雙主修培養其他專長,也在出社會後用哲學發揮正向影響,譬如『哲學哲學雞蛋糕』的朱家安就是實例,但這也畢竟只是少數。

如果社會上沒能提供相對應的就業環境,讓哲學系畢業生就業;另外培養哲學家可以透過哲學所,吸收到學有專精並想深入探究的人。那麼現有的哲學系減收學生,甚至整併只開哲學所,或許就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可以降低學生入學又轉系的社會成本,也避免讓某些對未來迷茫的學生困惑在哲學系四年,到出社會時才面對自己該培養什麼專業能力的問題。

(本文經原作者最霸氣南島流浪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請見:連結。)

延伸閱讀>>
靈魂真的存在嗎?耶魯大學最受歡迎的哲學課,人生必修的生死學
少了一堂課?從法國哲學課程看台灣人文教育
理工人邏輯能力比文組強?給愛戰文組的鄉民:其實你們連該戰什麼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