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立法委員 Kolas Yotaka 臉書粉絲專頁)

花蓮市長補選(圖片來源:立法委員 Kolas Yotaka 臉書粉絲專頁)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今年五月,台北市議會原民會主委用阿美語質詢市議員時,被要求「道歉」下台。突顯了在政治場域中,我們仍然對原住民族帶有歧視。很多議員在質詢時,都是全程用台語質詢,卻沒人詬病。原住民講原住民語,就被大動作要求道歉?原住民族長年在政治、社會中失語,文化也被漢人破壞殆盡。唯有還給原住民族應有的權利,轉型正義才有落實的可能。(責任編輯 蔡昆儒)

文/陳郁婷

今年3月,民進黨籍立委 Kolas Yotaka 與蕭美琴聯合推動選罷法的修法,讓未來候選人能夠用羅馬拼音的原住民族語登記政見。8月底的花蓮市長補選,就有民進黨候選人張美慧首次使用阿美族語(羅馬拼音)與中文(漢字)並列於政見公報。Kolas 在臉書上發文表示:「感動地流淚!」甚至說「這是史上第一次,我的內心很激動。」

過去在國民黨威權戒嚴的年代,將當時台灣人所稱的北京話(中文)定為「國語」,就是中華民國這個國家的官方語言,並將台語、客家語以及其它原住民族語都打成「方言」,強迫台灣人都要改用中文,不擅長使用中文的人在各方面機會就因此落人一等。幾十年過去了,台灣的年輕世代也就只會講中文,對於自己的母語也就越來越陌生。

語言不單單只是溝通的工具而已,而是文化的載體,攸關民族與文化的興衰。台灣在歷經民主轉型之後,人民與公民團體對於要求語言平權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學校開始開授母語課程,電視頻道也出現原住民電視台與客家電視台,原住民族也有族語認證。雖然,現在年輕人能夠流利使用母語的人數還是偏低,但我們社會對於語言平權的追求終於邁出第一步。

政治應該是服務人民,而民主選舉就是要讓人民選出能夠反映民意與代表民意的代議士或公職人員。因此,如何讓政治人物的政見更貼近民意,更廣為人知,正是民主價值的核心之一。語言平權不能只依賴民間社會,而是要靠國家從法律面與資源面的來推動,甚至政府在官方與行政都應該從自身做起。

所以,在選舉政見公報上出現多語並陳,就是語言平權的腳步開始走入政治與選舉場域的象徵:讓這塊土地不同族群的人民都能夠瞭解候選人的想法與施政藍圖,讓政治真正能夠反映這座島嶼的多元與平等。

(本文經投稿作者陳郁婷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語言平權的落實,從政治場域開始〉。意投稿者可寄至:[email protected],經編輯檯審核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

延伸閱讀>>
【說母語錯了嗎】北議會推「講國語運動」?原民會主委備詢說「阿美語」被逼道歉
【文化急診室】你有多久沒說母語了?再不說的話,台灣本土語言真的要絕種了!
誰說問政一定要用「國語」發言?規定母語只能在私領域說,正是消滅語言的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