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一直以來中國都以「中華文化同根同源」類似的概念,企圖以文化統戰的方式洗腦台灣人。的確,台灣的教育著重中華文化的思想,儒家思想的教育更是根深蒂固在每一個世代裡。但因台灣的政治環境較中國開放,所以這些「傳統中華文化」早就不再是和中國同樣的傳統、文化,而是屬於台灣特色的文化。中國雖然羨慕台灣的民主、自由、開放,卻仍然認為台灣應該「回歸祖國」,這是為什麼呢?(責任編輯 蔡昆儒)
文/Ryan Wu
回想剛到天津交換時所面臨的不習慣,第一次聽到「台灣同胞」稱呼肯定是名列前茅的經驗。當初申請去中國交換,主要的動機就是想了解中國人民對兩岸關係的看法,畢竟我相信與當地人的直接互動肯定勝於只依賴二手訊息片面所建構的中國印象。
以下內容盡可能呈現我所遇到的中國人觀點,而非中國政府教條式的「官方」論點。
最初滿懷尋找不同聲音與立場的期待來到中國,即使我對中國庶民意識光譜多元的想像是悲觀的,不過仍期待有那麼一絲推翻原本想法的可能。隨著認識的中國人漸多,在觸及兩岸關係的話題時,多數人直觀的反應仍是:「台獨不被允許」、「台灣必須回歸」、「中國不能分裂」。會如此回答的人通常對於兩岸關係的態度缺乏彈性,對他們來說,維持現狀並非最好的選項,回歸才是唯一符合他們(或是政府)期待的未來。
以我的中國朋友為例,即使他個人的想法已經相對偏自由。舉例而言,他認為毛澤東的思想已經過時(中國學生直到大學仍必修政治洗腦課程,不過多數人都不喜歡),他羨慕台灣的民主與自由,但他仍堅持台灣應該回歸。進一步追問,他只說課本上就是這麼學的,中國自歷史或民族的角度來說不應分裂。這種想法其實間接反映了多數中國人思考的懶惰與盲點,多數人總以國家的立場思考或接受教育所建構的史觀,進而失去個人的聲音與觀點,甚至是放棄深化討論某些歷史記憶的可能(如文革、六四)。不能分裂是與他們討論兩岸關係的隱性預設,若不依循這個前提討論,那麼他們便無所適從,話題也就到此為止。
當我和某位南京大學的考古碩士討論到中華民國存在與否的問題時,他說得相當明白:「我不否認中華民國是歷史的正統,但以現實而言,中華民國沒有存在的空間。」但當我與另一位來自吉林的南開朋友聊天時,她又向我表達她認為兩岸本來就不屬於同一個國家,只是從教科書總會片面地呈現某種「政治正確」的版本讓他們學習(簡單來說,就是貶國民黨揚中共),如果自己再不反思的話,個人對兩岸的看法就會相當僵化。
「中國是個很奇葩的國家」、「中國的經濟與居住環境哪能和國外比」有趣的是,當部分中國人熱烈希望台灣回歸時,有另一部分的中國人卻不是這麼熱愛中國。某位在國企工作的大哥語重心長地說他對中國的法治、人權、政治改革感到悲觀(這可能與他曾在新疆的工作經驗有關),但現實是他也沒有能力移居國外。
「中國夢」,一個宏大又美麗的願景,在想法各異的人身上以不同的面貌出現,甚至有破滅的可能。中國是相當極端的國家,有人對其失望,有人一心想逃離,但同時也有人看好中國作為經濟引擎的潛力。一個中國夢,各自表述。中國總對台宣稱與其骨肉相連,密不可分,但她卻從不排除以武力犯台的想法。中國會如此霸道,一方面是出於國際政治的現實;另一方面,亦是大國心態的傲慢;還有一個層面,就是面對西方世界時自卑情結的作祟。
曾經,我以為會在交換期間找到更多兩岸文化的相似性,但隨時間推移,我發現置身於充滿漢拚文字與各種打臉式公共標語的「文明」社會中,我對台灣土地的認同與情感反而是增加的。我並不否認兩岸共享相同的語言與某部分的歷史記憶,但除此之外,我們的價值觀、生活態度、處事習慣,許多細微的生活感受不斷提醒我與此處的不同。我試圖喜歡這裡,但我發現我只能習慣,而無法喜歡。
無論是市場小販、公交師傅,或是路上的大媽,我遇到的多數人當然是友善的,不過這並不能改變我對個人國族,乃至身分認同的信仰。當他們熱烈地問我:「回歸祖國的感覺如何?」我總是回以尷尬地微笑。
「台灣」、「台灣人」,這幾個字在中國人眼中已形成了相當有趣的刻板印象,例如:發達地區、說閩南語、食物好吃又便宜、適合環島騎行、說話很嗲,台灣在許多中國人眼中是個相當進步與令人嚮往的地區。
不少人問我:「為什麼選擇來這裡交換?幹嘛不去歐美?」我總以生活成本不同或與語言相近,交流較為容易作為一貫的回答。沒說出口的是,我從未以經濟程度發展的高低去評價一個國家,對我來說,體驗不同的文化或生活經驗才是我所在意的。
若真要說最令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台灣」或「台灣人」名詞背後所被賦予的政治標籤和刻板印象,無論是申請入學、工作實習、住宿登記,港澳台居民、外賓、台胞……各種政治標籤都在無形中發揮著某種識別與差別待遇的效力,比如中國高教的港澳台招生管道,住宿時持台胞證時僅能入住有辦理「涉外登記」的旅店,又或是針對台灣人的工作招聘會(如:第二屆創業創新,築夢溫州,台灣青年人才對接會)。
台灣人身分的特殊在我向學校領取學生證時,交流母校一欄國立政治大學的「國立」兩字被一筆輕輕劃掉與國籍 R.O.C 後被加註中國台灣時得到最真實的體現。「只有一中,沒有各表」,不說破的潛邏輯一直運作著。
作為一名台灣人在中國行走,不免會遭遇某些稱羨進步的眼光或是反台獨的告誡,以此延伸,我認為這種標籤的塑造是相當沒有必要的。即使中國政府這些行動背後的統戰目標相當清楚,但透過這種政治標籤所產生的差別待遇,就我看來,是相當刻意與不自然的。而且也會讓台灣和中國人民在交流上受到過多的政治框架影響,而無法體認雙方其實就只是共享同一種語言與部分文化圈,但分處於不同社會發展階段和政治制度下的「人」。
說到底,我對中國的感覺依舊是矛盾的。理想上,我衷心期盼中國人民的自我道德實踐與文化認同能夠更深刻細緻;但現實是,我依舊認為台灣與中國是兩個文化內涵與生活價值極為相異的社會。「中華文化」或「同文同種」這類詞彙始終是被建構的政治宣傳,它並不能忠實反映兩岸所有人民內心的想法,它僅能代表部分政治人物背後的價值選擇或政治利益。
(本文經合作夥伴換日線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為什麼中國同學羨慕台灣的自由,卻還認為我們該「回歸祖國」?〉文章圖片來源:原文。)
—
延伸閱讀>>
【中國,一點都不能少】想問霍建華林心如,為什麼你們覺得台灣也是中國的?
中國好聲音唱出「一個中國」:馬來西亞華僑、中日混血和台灣人都回祖國尋根了!
最強的統戰工具是國中的國文課本——在烏衣巷邊,我彷彿感覺到自己是「文化上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