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導讀】
如何終結貧窮?在《窮人的經濟學》這本書中,作者藉由解答窮人不合理的行為和怪異現象,剖析相關政策的原因。例如我們一般認為,教育能改善貧窮,但當相關政策補貼資源讓貧民窟的小孩可以上學時,這個想法卻產生了意想不到的負面效應…..(責任編輯:黃靖軒)
幾年前,在烏代浦的農村,我在一間民辦學校,舉辦一場親子拼貼畫的活動。我們帶了一堆彩色雜誌,請父母從雜誌裡剪下一些圖片,代表他們認為教育可以帶給小孩子的東西。這個主意是讓他們在小孩的幫助之下合作拼出一張畫。
每一組的作品最後看起來大同小異:圖片用黃金、鑽石珠寶相嵌而成,還有各種嶄新的汽車模型。雜誌裡還有其他圖片可利用,例如寧靜的鄉村景色、漁船、椰子樹,但如果拼貼畫的結果可以採信,那麼這還不是教育的全貌。父母似乎認為教育主要是小孩獲得(大筆)財富的方式。
在多數父母的眼中,致富的途徑是公職人員(例如老師),如果做不到,起碼是某些文職工作。有項研究在馬達加斯加詢問六百四十間學校的學生家長,完成基礎教育的小孩應該以什麼工作謀生,以及完成中學教育的小孩應該從事什麼工作。70% 的人認為中學畢業生應該獲得公職,然而事實上只有 33% 的人真的能捧上鐵飯碗。
不過,這些小孩讀到六年級的並不多,更不用說通過畢業考試,而過去這段時間,任何工作的基本門檻都是學歷,但父母並未看清這一點:在馬達加斯加,詢問學生家長對於教育報酬的看法,一般都持正面態度。但他們過於誇大教育的優缺點,把教育視為買樂透,而不是穩當的投資。
Pak Sudarno 是來自印尼萬隆斯佳達司(Cica Das)貧民窟的拾荒者。訪談時他面不改色地對我們說,大家都知道他是「這附近最窮的傢伙」,光這句話就說明了一切。我們在二○○八年六月相遇,此時他的么子(九個小孩中最小的一個)差不多要上中學。
他認為老么最有可能的出路,就是中學畢業後在附近的商場找一份工作,而他的哥哥早已在那工作。儘管老么早就可以勝任這份工作,Pak Sudarno 還是認為即使要犧牲三年的薪水,也值得讓他完成中學教育。孩子的母親認為他或許能夠上大學,但 Pak Sudarno 覺得這是痴心妄想,但也認為兒子或許有機會獲得文書工作,找到最好的出路,帶來穩定與尊嚴。在他看來,這值得一試。
父母往往也相信最初幾年的教育回報低於接下來的幾年。舉例來說,在馬達加斯加,相信每多讀一年小學將增加小孩子 6% 的收入,每多讀一年中學增加 12%,每多讀一年高中增加 20%。我們在摩洛哥也發現類似的模式。當地的父母相信每多讀一年小學增加男生 5% 的收入,每多讀一年中學增加 15%。
這種情況在女生身上更極端。從父母的觀點來看,女孩多讀一年小學根本不會增加收入,因為只增加 0.4%;但是他們認為每多讀一年中學可以增加 17% 的收入。
事實上,從現有的資料估算,每多受一年教育,收入或多或少也會等比例增加。 即使對不在正式部門工作的人來說,教育似乎也有所幫助:例如,受過教育的農夫在綠色革命時比未接受過教育的農夫賺得更多。甚至還帶來金錢以外的好處。換句話說,父母看到的 S 形成長曲線在現實中並不存在。
相信 S 型曲線也就意味著,家長把一切教育資源都放在同一個籃子是非常合理的,除非他們不願意對子女實施差別待遇。家長會投資眼中最有可能成功的小孩,確保他有足夠的教育資源,而不是把資源平均分散在所有小孩身上。
就在 Shantarama(寡婦帶著兩個未上學的小孩)家再往前走幾戶,在那甘納吉村,我們遇到有七個小孩的一戶農家。除了最小的十二歲男孩,家裡的七個小孩過去最多只讀到二年級。他們對公立中學的教育品質不滿意,所以只讓老么在那讀過一年。小男孩七年級轉入村裡的私立住宿學校。就讀一年的花費佔全家一年務農收入的 10% 以上,因此送一個小孩上學已經是一大筆負擔,當然不可能讓七個小孩都去上學。
這位幸運男孩的母親向我們解釋,家裡只有這個小孩聰明。即使小孩子在場,她還是毫不避諱的用「笨」與「聰明」等字眼說自己的小孩,這完全符合以最大效益挑出一個贏家的世界觀(讓家裡其他人都支持這位贏家),也造成一種手足相爭的怪現象。以布吉納法索為例,青少年的智力測驗分數較高,上學的機率就比較高,但當他們的兄弟姊妹分數較高時,他們上學的可能性就會降低。
在哥倫比亞的波哥大進行的有條件現金移轉研究發現,有充分的證據顯示父母傾向把資源集中在一個小孩身上。由於計畫的資金有限,所以父母可以讓年齡符合資格的小孩參加抽籤。
一旦被抽中之後,只要讓小孩固定上學,每個月就能獲得移轉金。被抽中的小孩更有可能固定上課,每學年都回來繼續就讀的機率也比較高,如果現金移轉金是針對大學,他就更有可能上大學。
但令人困惑的是,如果讓兩個以上的小孩參加抽籤卻只有一個被抽中,沒有被抽中的小孩上學機率就低於兩個小孩都沒抽中的家庭。失去機會的小孩遠比那些每個小孩都沒有機會的家庭更不可能上學。也就是說儘管家庭收入增加,應該幫助另一個小孩,但只要挑出一個贏家,資源就會集中在他(或她)身上。
父母的錯誤認知可能相當關鍵。現實之中,不應該有以教育為基礎的貧窮陷阱:教育在每個層面都有價值。只不過事實上,父母親相信教育的回報是 S 型曲線,使得他們的行為就像在回應貧窮陷阱,也就不經意創造了另一個陷阱。
(本文書摘內容由合作夥伴《群學出版》授權轉載、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圖片來源:Michał Huniewicz,CClicense)
延伸閱讀:
當收入只夠填飽肚子》我之所以會這麼窮,是因為社會沒有給我離開困境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