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懷哲 2.0 計畫
台灣原住民人口約五十四萬,占台灣人口總數 2.33%,信仰基督宗教者高達 75%,比例超出漢人甚多。回溯源頭,並不是民族血緣決定了信仰,而是宗教 善行改變了原住民命運。
「史懷哲 2.0 計畫」試圖將青年送進偏鄉裡長駐,透過親身體驗發掘問題,日後再研發社會創新方案解決問題。
台灣原住民人口約五十四萬,占台灣人口總數 2.33%,信仰基督宗教者高達 75%,比例超出漢人甚多。回溯源頭,並不是民族血緣決定了信仰,而是宗教善行改變了原住民命運。
一八六五年,長老教會醫師馬雅各在台南建立第一座西醫診所,隨後各派傳教士陸續深入偏遠地區行醫兼行道,中間雖一度遭日本政府壓抑,一九四五年起又迅速擴散至各個部落,許多原住民深受感召而改信耶穌。
這些醫療護理人員年紀輕輕即來台奉獻,陪伴山村漁鄉度過每一個難熬的日子,因此「醫療奉獻獎」自一九九○年頒發以來,每年均有不少外籍人士獲獎。
但他們真正關心的,從來不只是身體上的痛苦而已。例如二○一四年得主宋玉潔, 每天往來於台東南北之間照顧獨居者,時常沿途「撿」路上的孩子上幼稚園,讓園方既欽佩又苦惱。如今她年逾七十又罹患乳癌,仍惦念著部落裡的失業大人與失學小孩,不願返回瑞士安養天年。他們的種種義舉令人動容,卻讓承辦了二十多年醫療奉獻獎的台北醫學大學副教授張耀懋感嘆: 「如果永遠要外國人在台灣偏鄉默默奉獻,那我們的制度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近年來,外籍得獎者越來越少,不是因為問題都已經解決,而是他們正逐漸凋零。為了向這批宣教士致敬,二○一五年第一屆「史懷哲 2.0 返轉台灣在地深耕計畫」(以下簡稱「史懷哲 2.0」)正式起跑,由「聯合醫學基金會」主辦並贊助所有經費,預期尋找下一位台灣史懷哲,將愛心傳遞下去。
培訓、長駐、實踐,以三階段改善偏鄉困境
享「非洲之父」盛名的史懷哲,三十七歲取得醫學博士後即赴喀麥隆,一待就是三十五年。但是對台灣來說, 「偏遠」之地並不那麼遙遠,一張莒光號車票就到得了。
史懷哲 2.0 預期將青年送進偏鄉長駐,透過定點觀察瞭解在地問題,也熟悉地方資源,最後提出解決方案。主辦單位希望年輕人不只是「參與」偏鄉活動而已,還可 以「領導」屬於自己的計畫。
史懷哲 2.0 共分三階段。第一階段是「培育」,由於偏鄉所面臨不全然是病痛問題, 因此計畫並未限制報名科系,也不要求從醫療護理著手,但以大三及應屆畢業生優先。計畫首先透過書面資料選出四十名學生參加三天培育營,學習醫療、衛生、社會企業等基礎知識。
再來第二階段是「行動」,各組選定一處聚落提出長駐計畫書,經錄取後蹲點一至二個月,深入瞭解該地問題及需求,期間由主辦單位補助經費至多五萬元。第三階段是「實踐」,學員要從田野調查中梳理出解決方案,並爭取企業贊助或發展為社會企業,使之能具體執行。
最後,共有十三組團隊分別在花蓮玉里、台東綠島、蘭嶼、達仁、太麻里、太麻里金崙部落、屏東瑪家、高雄那瑪夏、台南北門、嘉義阿里山里佳村、彰化竹塘、台北市等地長駐,並於二○一五年十一月八日正式對外發表實踐計畫。
當中,那瑪夏的「展臂閱讀」團隊早於駐地期間即開始執行解決方案。他們根據學理,若經常給予六歲前的孩子文字上的刺激,將有助於智力開發。團隊便借用衛生所一處角落,趁長輩帶兒孫到所裡等候門診或打疫苗時,一對一唸故事給孩子聽, 也藉此機會影響爺奶、爸媽回家接力的意願。團隊還募集了大量故事書及繪本發送到許多家庭,幫助拉近親子關係。
另外,阿里山里佳村團隊經長駐後發現,健保署推出的「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Integrated Delivery System, IDS),亦即定額補助專科醫師到偏鄉巡迴服務, 依舊進不了最遙遠的深山。相對的,在地衛生所舉辦健康促進活動,反而保持村人 正向健康的心理,因此團隊認為應從預防角度多挹注偏鄉資源。
至於綠島團隊在當地發行雜誌,嘗試打開當地孩童的視野;台北團隊試圖利用科技設備連結政府資源,幫助街友營生;達仁團隊研擬藉由每個月上山的菜車改善居民營養狀況;其他團隊則各自關懷文化、農業、汙水、社區、長者等議題。十三組團隊各憑本事,一步一步「孵」出具體可行的實踐步驟。
有資源還不夠,更須適地適性
不過張耀懋指出,目前距離永續經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原因除了所有團隊都屬草創外,醫療性質的創業門檻本來就高,像健保一年消耗六千億元,以此規模絕非多數民間團體所能負擔。唯一例外是醫院,因而民營醫院診所通常都可視為廣義的社會企業,它的存在正是為了解決疾病這項公共問題,而且財務自給自足,營收還會重新投注到醫療任務上。
但醫療性質的社會創新並不侷限於蓋醫院,在張耀懋眼裡,民間團隊若能利用嶄新方法促進人類健康狀況、減少醫療行為即屬莫大貢獻。他更指出,偏鄉的硬體資源實際上並未如外界想像那般短缺,一來有企業捐助,二來有政府補助,難說完全匱乏,比較需要關注的是分配平均與否。
除了經費問題,還有人力分布不均。例如每年暑假均有大學生營隊蜂擁上山,開學 後又復歸沉寂
除了經費問題,還有人力分布不均。例如每年暑假均有大學生營隊蜂擁上山,開學後又復歸沉寂,兩者差距極大。另外政府每年皆撥款補貼醫護人員入鄉執業,本薪結合加給頗為誘人,但醫護人員很有可能為了兒女教育問題又遷回都市。還有,IDS 主動將醫療資源送進山裡,一定程度上確實可彌補偏鄉「有保險無醫療」之情形, 但是醫師若如走馬燈般輪替並不容易取得病患信任。
總體來看,提供資源給偏鄉一定要講求適地適性,絕非如以往「有了就好」。這就需要青年長期駐地,藉由田野調查發掘真實需求了。
偏鄉服務作為一種志業與職業
整體而言,偏鄉服務必須是一門專門職業,才能將人力資源留下來。有鑑於此,史懷哲 2.0 主辦單位下一步將輔導已初具草案的團隊朝「協會」形式前進,逐步發展為在地長期事業。
以此為目標,既要找人,也要找錢。張耀懋認為,在專業化的大前提下,募款不是拿著箱子到街上敲鑼打鼓或單純上群眾募資網站就好,必須向外界證明自己已備妥一套可長可久的經營模式,再包裝成引人注目的行銷方案,最後向企業尋求贊助或 投資。若能進一步爭取國際知名基金會如比爾蓋茲、巴菲特所屬相關基金會的支持, 將會使計畫快速成長,也助益參與的年輕人更快接軌國際。
這一切除為奠定資源基礎外,更重要的是培育社會企業家,因此團隊主持人平時即須熟悉大小事,接著妥善分工,再對外尋找資源。一旦整套運作模式建立起來後,即便人事更迭,亦不影響團隊前進,還可將經驗複製到其他地區再起爐灶。更重要的是,事業終須在地化,張耀懋希望每一個計畫都可以就近吸引當地學校服務性社團認養協助,甚至讓事業成為畢業後接續就業的機構。
張耀懋不諱言,由於偏鄉社會創業先天障礙不少,原先預估所有團隊在長駐之後就會止步,但目前已有三、四組努力破土萌芽,如此成績對育成單位來說已是一大鼓勵。
其實,育成沒有絕對的失敗或成功,史懷哲 2.0 最早即預期,如果創新團隊相繼中止計畫,那就退一步借其田調經驗累積成醫療創新智庫;假設成員並未在駐點後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洞見,那就當作補助青年壯遊偏鄉,或是期待他們有朝一日回到長駐點接續未竟之志。
在史懷哲 2.0 主辦單位眼裡,種種行為都是播種,唯有灑出夠多的種子,才能期待開花結果的一天。
(本文由聯經出版授權刊載,全文摘錄自《讓改變成真 台灣社會的新關鍵報告》。;首圖來源:Blowing Puffer Fish CC Licensed;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令偏鄉孩子難忘的一堂課:那一年有位英文很厲害的蔡老師,還帶來了 50 萬支票…
來自偏鄉校長的誠懇請求:屏東不是文化沙漠,請給這些孩子一個機會
為守護偏鄉醫療,他忙到過勞中風,終於完成這史無前例的醫院募資計畫
因為對台灣的愛,這位美國權威醫師走入東台灣,推廣偏鄉醫療 2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