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采蘋
這陣子(編按:2016 年 5 月)奧地利駐台商務副代表解聰文(Martin Hiesboeck)一篇呼籲新政府停止南向政策的文章,在網路上被大量轉發;這篇文章十分友善也有力,台灣的國際處境始終困難,卻仍有許多熱愛台灣、支持台灣的外國友人發聲,這是台灣的幸運。
- 南向政策的第一點討論:台灣需要經濟規模
由於我是南向政策的支持者,也希望提出三點討論。我要提出的第一個討論,是傳統上南進政策的理論基礎:台灣需要經濟規模。最近我正在跟一個優秀的台灣新聞團隊合作,調查台灣的電商產業資料,我預設的題目是「為什麼阿里巴巴不是在台灣誕生」,我們試著提出各種假設原因,例如第三方支付太晚、舊壟斷產業抑制新產業等,然後一一證實或證偽。
儘管還在調查採訪階段,不到做結論的時候;但意外的是,我們從資策會處拿到的大事記顯示,台灣在 2001 到 2005 年間就有垂直類電商出現(美妝類最多),2006 到 2010 年就有團購網站出現(比美國的 Groupon 還早),2011 年之後 O2O 到家服務網站大量出現。
事實上這些網站在中國出現的時間非常晚;中國團購網站激烈廝殺的「百團大戰」出現在 2011 年,其中最大的「美團網」是 2010 年才成立;垂直電商包括母嬰、跨境電商等,這兩年才蔚為風潮;甚至阿里巴巴的 C2C 淘寶網、B2C 天貓網,成立時間分別是 2003、2008 年,遠遠晚於 Yahoo 拍賣和 PChome。
前天(24 日)上午,我在收聽之初創投創始人林之晨的廣播節目時,聽到他所提供的數據,台灣的網路購物交易量規模,佔整體零售交易量的 17%,中國是 12%,日本 5%。如果此說為真,「台灣業者不行、產業不行」,這樣的說法很可能是錯誤的,台灣電商種類的多元化與領先程度都相當高。
儘管還有很多因素壓抑了台灣電商產業的發展,但是經濟規模的確非常可能是台灣缺乏一家超級電商平台的重要原因;台灣沒有一家像富士康一樣的超級電商公司在中國出現,很可能只是因為中國限制外資經營網路公司,台灣允許進入中國,拿到規模市場的產業,很大程度限縮於非創新的壟斷傳統製造業。
解文提出「台灣應停止進行任何南向計畫….,想辦法投資、發展最新的科技,像是自動化科技、積層製造技術(additive manufacturing)、機器人產業等。台灣擁有世界上最好的科學家跟工程師,讓他們為了未來工作,而非維持現狀。」我非常同意後一句,但前一句是個謬誤,我們發展出來的任何新科技,只要沒有出售的市場,就不會有經濟規模。
- 台灣擁有比其他國家更適合前進東南亞的條件:雙國籍家庭
我要提出的第二個討論,是台灣擁有比任何其他國家更適合前進東南亞的條件:「雙國籍家庭」。台灣在 1980 年代後期開始大量與東南亞家庭通婚,發生了俗稱的外籍新娘現象;在 2005 年前後,新移民之子的比例一度佔全台灣新生兒的 8% 左右,一直到 2009 年開始,中國籍媽媽所生育的新生兒比例才首度超越東南亞籍媽媽。
1990 年出生的新移民之子今年是 26 歲,他們擁有台籍的父系家庭與東南亞籍的母系家庭,而接下來的二十年內,台灣會有大量這樣的「雙國籍之子」到達工作年齡;他們不但可能會說東南亞當地語言,而且在當地有母系親戚關係。
儘管有許多論點唱衰台灣的新南向政策,批評台灣在中國的阻撓下,不可能進入東協十國、不可能參加東南亞相關的貿易協定;但是不要忘記了,我們是在當地有母系勢力的社會,這些新移民之子很有可能選擇和母系家庭的親戚合資公司,這是完全可以繞過貿易協定、外資限制,得到本國人待遇的優勢族群。
台灣的各項產業都有機會透過這樣的方式前進東南亞,而新政府的突破思維,貿易協定是其次,如何協助屆滿工作年齡的「雙國籍之子」進入經貿領域,為他們安排交換學校、企業實習、輔助創業貸款(台灣非常多銀行在東南亞有分行,而且是境外分行獲利王),甚至從中小學安排東南亞語言課程等(2005 年出生的孩子今年滿 11 歲),才是真正重要的、可以延續未來五十年與東南亞經濟聯繫的資本(事實上,台商過去二十年能在中國攻城掠地,很大原因也是來自於 1949 年外省移民的血緣連帶關係)。
- 台灣過去,從來沒有真正的「南進」
最後,過去兩次南進政策(1994、1997 年)失敗的最大原因,是因為台灣的資金選擇前往中國大陸,沒有真正南進;而當時台灣也的確對東南亞的文化、政策、環境等非常陌生,不具備今日我們擁有的優勢。
前進中國這是一個商業的選擇,而中國連續多年的雙位數經濟成長也的確是當時更好的選擇,這是資金的理性所致,無可責備。在這個過程中,台灣社會所錯失的,是沒有為這些向外投資的資金鋪設一條回來台灣的路(未來我會再討論這個問題)。
然而中國經濟已經從高速成長,開始降速到中速成長;日前人民日報所刊發的「權威人士經濟解讀」中,也明確說明未來會是 L 型經濟,降速然後躺平一段時間,「權威人士」認為這段時間需要三到五年。
為了應付即將到來的減緩景氣,中國的大型企業爭相向海外併購,阿里巴巴集團在四月宣布收購印尼電商 Lazada,最近阿里 CEO 張勇還公開演講表示東南亞是下一波電商爆發地;更早以前,阿里投資了人稱「印度支付寶」的 Paytm,螞蟻金服 CEO 彭蕾甚至親自擔任 Paytm 董事。中國企業自身都在為了景氣減緩做準備,台灣已經不可以再幻想還能維持對中國的單一依賴了。
很長時間以來,外籍配偶在台灣社會沒有受到太大重視,甚至可能受到了歧視,這實在是台灣社會的損失。其實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好處,只看我們會不會用;在公司體制中如此,社會體制中也是一樣。當然任何政策都不可能只會成功不會失敗,但是我認為,這一盤生意,台灣的贏面大。
(本文、標題由胡采蘋授權轉載,原文標題:胡采蘋:台灣擁有南向政策的最大籌碼,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首圖來源:Jorge Láscar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為何日本歡迎蔡英文?在南進政策、中日關係中 台灣都扮關鍵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