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曾被醫師宣告只剩 2 年的癌症病人,回家鄉幫忙養魚,為了健康,他堅持不給魚吃藥,歷經好幾次失敗,最終他養的虱目魚拿到了歐盟認證。
文/張嘉伶
二○一三年夏天,氣溫異常熱,許久沒下雨,台南北門的魚塭裡的水被曬得冒出熱氣,到了傍晚,原本平靜的魚池出現大量翻肚的虱目魚,一位白髮老人拿兩桶藥匆匆趕來,大喊著「阿良呀,這裡有兩桶救命藥,你要不要給你的魚趕快吃一點!」只見阿良呆站在魚池邊,不敢相信他的眼睛,望著翻肚的魚群……。他回鄉已 2 年,堅持不用藥養殖虱目魚,沒想到竟然這麼不容易收成,他虛弱卻堅定地對著爸爸說:「我不要給魚吃藥,我要堅持下去!」
那一晚,阿良拿著水桶,一桶一桶的把魚撈上岸,8000 條魚全部無一倖免,花了一整晚才撈完,阿良算了算,發現這一晚的損失就超過 200 萬元,回鄉 3 年養魚把積蓄都花光了。
- 8000 條魚暴斃 慘虧 200 萬
阿良本名黃國良,他曾在中國大陸LED工廠擔任高階主管 7 年,之後發現身體出了狀況,回台灣檢查,醫師對他說,「因為長期操勞,你除了有肝硬化,還有膽囊癌,可能剩下 2 年生命!」他才驚覺人生沒有健康,也就什麼都沒有了,他決定回台南北門老家陪爸媽,順便幫他們養魚。
北門區是靠海的鹽分地帶,耕作不易,因此,早期人們多以出海捕魚、淺海養殖,或者曬鹽為業。由於沿海氣候及潟湖地形緣故,很適合淺海養殖,台南的養殖業發展很早,其中又以鹹水魚塭虱目魚及淺海牡蠣最多。黃國良家從他爺爺開始就以養殖虱目魚為業,共有 3 個養殖池,面積不到 2 甲,歷經父親黃碧田到黃國良回鄉,養殖時間長達 60 多年。
早期,虱目魚魚苗無法人工孵育,必須靠捕撈或進口,屬於高單價魚類。之後,養殖技術日益發達,台南地區開始流行養虱目魚,不過虱目魚雖然價格好,但不保證年年賺大錢,有時寒害嚴重,或者魚池受病菌感染,都可能造成整池魚暴斃,養殖戶整年心血就白費了。
黃國良從小看著爺爺和父母終年辛勤工作,收入卻僅能餬口,讓他感覺繼承家業沒有未來,他不想窩在這個偏遠漁村,國中畢業就出外求學,之後就一直在外地工作,直到健康亮紅燈,才回家開始研究養魚。
因健康問題加上個性有點叛逆,黃國良不想和一般養殖戶做一樣的事,他想做無毒的生態養殖,也就是不用藥,讓魚健康自然成長;當地人知道他的作法後,都覺得他很傻。「那時候的我真的太有自信,想說別人高密度養殖,一甲的魚塭放養 3 萬尾魚,那我就減少養殖量至 1 萬 8000 尾,沒想到數量還是太多,最後並沒有成功。」
- 無毒虱目魚 拿到定價權
隔年,黃國良把養魚數量降為 8000 尾,但碰上了酷熱的盛夏,魚塭裡的海水因蒸發太多,導致鹽分提高,水質優氧化嚴重,一晚上 8000 條魚都翻肚暴斃了,他沒接受爸爸給魚吃救命藥的提議,痛苦只能自己承擔,不僅這兩年辛苦投入都白費了,還連累了爸爸,甚至還聽到村民在嘲笑他「不是很厲害,那魚怎麼養不活?」在他破碎的心又補上了一刀。
第 3 年,黃國良向朋友借錢,打算捲土重來。這次他只敢放養 5000、6000 尾,在養魚之前,他先日曬養土、養水,魚塭旁的小路也不用一般的柏油碎石,而採用天然的蚵殼鋪路,避免柏油影響了水質;他還特別找來本土植物「豬母奶」做植被與雜草共生,在塭畔設置兩個大桶子,裝了加糖蜜的活益菌,希望讓魚吃得健康。
皇天不負苦心人,虱目魚順利收成。有趣的是,村子裡許多養魚人家託人來向黃國良買魚,說要買給孫子吃,黃國良認為這代表村民認可他的努力。
一四年,台南市長賴清德驅車前往距離市區一個鐘頭的北門漁村,而黃國良與爸爸從賴市長手中拿到「漁業之光」獎牌,賴清德感謝他們為台南貢獻心力,他們共拿下農委會三大獎,分別是「水產精品海宴獎」、「產銷履歷達人」和「十大好菜」,黃國良眼眶泛淚,這一刻他等了許久;同一年,黃國良的虱目魚還拿到歐盟認證無毒標章,這是全台第一家。
過去通路商因大宗採購,把收購價格壓低,採購價甚至低於漁民的成本,導致漁民得用更差的飼料來解決問題
自認有些反骨,黃國良想翻轉台灣養殖魚現況,不僅證明了不用藥養殖也能有好魚,也想找回養殖魚的定價權。過去通路商因大宗採購,把收購價格壓低,採購價甚至低於漁民的成本,導致漁民得用更差的飼料來解決問題;但黃國良的虱目魚拿到歐盟認證,數量又稀少,對通路商來說,是特殊商品,價格自然比一般好,可以擁有定價權。
- 集結小農 提升養殖魚價值
黃國良知道,這種小農生態養殖法,雖然出發點希望對土地友善、與自然共生,但只靠自己養殖的產量很稀少,也沒有經濟規模,他希望集合相同理念的人一起養殖,再透過共同的銷售平台,把銷量擴大。
黃國良開始輔導養殖戶,告訴他們選擇生態養殖法就有機會拿到較合理的利潤,甚至可以外銷歐洲,但要按照他的低密度養殖法,讓虱目魚壯碩肥美,「是模特兒身材,而不只是肚子胖胖的虱目魚。」黃國良連捕撈方式也有堅持,絕對不電擊,因為擔心虱目魚受驚嚇,肉會緊縮;而是採用流刺網,一尾一尾抓,雖然費時費力,但可維持肉質的鮮美。
黃國良堅持採用生態養殖法,四至九月養殖魚收成後,另外半年讓土地休息。但這樣卻出現兩個大問題,一是大量收成時,若短時間沒賣掉,通路商得丟掉報廢,養殖戶也只能認賠;二是土地休養期間,消費者想買魚,卻沒魚可賣。
為了解決問題,他希望透過熟成的技術或是加工的技術,讓一尾虱目魚分拆成鮮魚肚、魚丸、水餃等,可延長賞味期,也讓風味更上一層樓,甚至增加商品價值。
(本文為《財訊》授權刊載,原文標題:堅持不用藥、不電擊、低密度養殖 癌男養出無毒虱目魚 歐盟也按讚,非經允許,不得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