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2004

圖片:台灣第一位新住民委員,林麗蟬。/ 攝影:黃佳玉

母親節到來,一朵朵盛開的康乃馨,以及折扣中的蛋糕,商店、餐館紛紛推出各種促銷活動。濃濃的過節氣氛,卻有一群人只能在異國想念媽媽,無法與媽媽共同慶祝母親節。

「外籍新娘」、「外籍配偶」,但已經歸化為台灣國籍,居住多年的她們,最合適的稱呼,應該是「新住民」。目前,台灣共有 51 萬位新住民女性,人數幾乎與原住民族不相上下,新住民二代則有 35 萬人,並且持續增長。今年,來自柬埔寨金邊的林麗蟬,成為台灣第一位新住民立委。

走進辦公室,可以看見來自東南亞各國的特色物品。柬埔寨各種幣值的紙幣,特色花紋的布制夾腳拖擺放在櫃子上,牆上掛著幾幅黑底金線的泰國大象繡畫,強調著新住民多元特色文化。這些禮物多半是過去林麗蟬從事社會服務時,在諮商、活動中認識的新住民姐妹們,為了慶祝林麗蟬選上立委贈送的紀念品。

與流利的台語和簡潔明快的風格相反,林麗蟬身上背負的,是新住民族群長期在台灣受到的壓抑,以及來自 51 萬新住民姐妹們沈重的期待。

成為「勇敢新住民媽媽」以前,也曾經只是個得人疼孩子

林麗蟬首次出現在媒體時,已經是傑出十大青年代表,少數擁有大學學歷的新住民母親。看似強悍偉大的稱號背後,也令人好奇,柬埔寨金邊長大的林麗蟬,是個什麼樣的孩子?

她笑說,自己是從落後國家的都市地區,嫁到先進國家的鄉下地區。「其實我是很內向、叛逆的人,以前爸爸還沒過世的時候,就是個『嬌嬌女』。」回憶小時候,林麗蟬說,當時住在大房子,家裡的人都寵愛她,但她就是不愛唸書。脾氣不好,甚至遇到不愛吃的菜就乾脆不吃,直接走進房間,讓媽媽在外頭很著急。

透過婚姻仲介嫁到台灣,林麗蟬才開始發現,當一個媽媽並不容易;在台灣當一個「外來的」媽媽,更是難上加難。「透過婚姻仲介,商品化的問題很嚴重。大家看待你好像一個物品,不是一個人。

在台灣,要適應異文化生活並不容易,也沒有太多管道可以與他人交流、學習。

林麗蟬坦承,面對家庭一定會有辛苦的地方,「畢竟你自己一個人嫁到臺灣來,像我老公是做貿易的,常常不在家,但他有自己的生活圈、他的工作、他的朋友,兩人的生活很不一樣,生活上難免會有一些衝突。」林麗蟬說,「那時就有一個感覺,在這裡,我就只有我的孩子。

640_f1534ae86c52cd5bd97a10528a9b844f

圖片:林麗蟬在台灣的家庭/來源:蘋果日報

在台灣,沒有家人、沒有過去的朋友、沒有熟識的師長,缺少能與其他台灣人社交的機會,林麗蟬所有的行程都與孩子有關。缺少足夠的活動空間與機會,林麗蟬當時除了家裡,就只有帶小孩看醫生去診所,以及上了小學後去當志工媽媽。

儘管在中文與台語的聽力和口說完全沒有問題,但由於中文文字系統實在太過複雜,繁體中文的文字對於不熟悉的人而言簡直就像一幅畫,這常常讓林麗蟬在指導孩子作業時相當頭痛。最初,由於對語言不熟悉,林麗蟬向學校志工媽媽請教,志工媽媽都很樂意指導她怎麼教小孩作業。後來,有志工媽媽提議,可以把題目剪下來,讓小孩作答,再直接從答案卷對答案。

但,這對於不熟悉中文字的林麗蟬來說,還是過於艱難。

「沒關係,媽媽自己也不懂啦!」

「你可以想像嗎?我當時很多教小朋友的答案都只能用背的,而且是背『這個形狀』跟『這個形狀』出現是答案。」林麗蟬苦笑道,「明明你自己不是不會,口說去教他們可以,但是看答案卷就很痛苦。」一般的考題,如社會、自然,有標準答案就算了,但國文的造句,是林麗蟬的夢魘,「需要創造力的題目,我根本不可能給他標準答案」。

林麗蟬回憶,某一天在廚房準備晚餐,聽見家裡兩個小孩在客廳做作業。姊姊天真無邪的和弟弟說,「弟弟你不要難過,媽媽雖然罵你,但媽媽自己也不懂啦!

當下我真是想衝出去揍她們兩個小朋友,媽媽才沒有不會那些知識!但想想,他們是無心的,我要是用一個很威權的態度,他們以後也不會服我,可能嘴巴上說很尊敬媽媽,可是不會真的覺得你做得好。可是問題是,我要怎麼跟他們證明我是有能力可以教他們的?

為了證明自己有能力可以帶給小孩更好的教育,林麗蟬不服輸的性格,讓她就這麼跑去鄰近的建國科技大學,考取美容美髮學位。

「自己的頭髮自己剪」?  柬埔寨威權政治下的個人

在建國科技大學,林麗蟬認識許多與自己孩子年紀相仿的大學生,從這些大學生身上,她也學習到怎麼與台灣的年輕人對話。就讀大學期間,對於校內課程林麗蟬樂在其中、認真學習,四年來都是第一名的獎學金,連過去柬埔寨的家人都嚇一跳,怎麼換了環境,林麗蟬就這麼喜歡唸書。

「但不得不承認,只有在你感受到壓力,環境比以前在金邊更嚴苛一點的時候,會更認真想要唸書。」林麗蟬認為,自己受惠於當時志工媽媽給予的建議,以及大學時期和朋友們的互動,她感受到社會服務以及志工活動的重要性。

「直到現在,柬埔寨都是軍政府,雖然有開放投票,但不見得會有民主的過程。」林麗蟬解釋柬埔寨的文化歷史,「我們有句俗言,『自己的頭髮自己剪』,就是告訴大家不要管別人,不要管政治。」但在台灣生活的經驗,她發現新住民很需要這樣的網絡,去彼此連結、學習,更了解台灣。於是,林麗蟬與朋友們成立新移民發展與交流協會,透過擔任志工,林麗蟬協助新住民朋友調適在台灣的生活。

18739_201402162042061MDmz

圖片:林麗蟬與許多姊妹成立協會,輔導新住民適應。/來源:奇摩新聞

到後來,協會也開始接洽如障礙者、原住民朋友的個案。「弱勢要挺弱勢嘛,沒有人想接的個案就來找我們吧!」林麗蟬對於志工活動相當樂在其中,目前,北中南各有不同的服務處,依然持續接受個案輔導。

「我是一個媽媽,但我也會想念我的媽媽。」

在 5 月 6 日的國是論壇上,林麗蟬在三分鐘的委員發表中默默落淚。「每年母親節我都會有點難過,雖然我自己是一個媽媽,但我也很想念我的媽媽。」在台灣,回娘家慶祝並不是難事,但對於從異國嫁來的新住民姐妹而言,只能講電話、寄禮物回家,聊表心意。畢竟,回家一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金錢,而現今台灣的東南亞簽證手續實在太過麻煩,也很難讓家鄉的親友跑來台灣一趟

東南亞來台手續,就以林麗蟬的家鄉柬埔寨而言,由於和台灣沒有邦交,需要先到越南辦簽證,回柬埔寨等兩個月,再赴越南確認,順利的話才能收拾行李前往台灣。來回移動對老人家而言諸多不便,更遑論中間需要複雜的證件認證,種種程序對於老人家們實在不友善,許多新住民朋友也就只好放棄在各種節日與家人共度的打算。

「不像台灣媽媽可以回娘家,基本上我們母親節都是幫婆婆慶祝,這是我們的習慣,要尊敬長輩,以後小孩才能學會要尊敬你,所以我們也不會強迫小孩母親節一定要幫我們慶祝。」林麗蟬回憶過去每一次在台灣度過的母親節的心情,「但還是會有很想家的時候,我們會好幾個姐妹出來一起吃飯,大家聊聊天、吃吃飯,慰勞一下自己。」

現在,成為立法委員的林麗蟬,面對即將到來的母親節,希望能直接在行政命令上進行修正,讓東南亞來台手續可以不要這麼複雜,每次申請都要經歷層層關卡。

20150309peoyao02_1425901104305_175150_ver1.0

圖片:回家一趟對許多新住民朋友而言,相當麻煩。/ 來源:新新聞

讓東南亞的血緣,成為台灣面對世界的力量

從母親節的例子中延伸出來,許多新住民母親的憂愁是,沒有機會向孩子介紹自己國家的文化。

與一般想像相反,在林麗蟬所接觸的個案中,許多新住民母親常常是家中的經濟支柱,在外從事工時長的工廠工作,月薪兩到四萬都有,只是生活圈依然狹隘,也由於學歷被歧視,只能從事簡單的組裝工作。遇到自己國家的節日,父母不方便前來台灣,但回國機票錢昂貴,自己也很不好意思跟公司請假一兩週回國,不知道是不是請假之後就再也沒工作了。

這都是新住民母親們在台灣常常遇到的困境,自己都回不去了,更遑論帶孩子一起回家,看看母親的家鄉是什麼樣子。

台灣常常說要走出去,要跟國際接軌,但其實,我們身邊就有這麼好的人才資料庫!」林麗蟬擔任移民署顧問時,就建議移民署推動「新住民二代培力計畫」。只要事先撰寫明確的交流報告,就可以由移民署補助機票,讓家長或師長帶小孩,甚至是同學兩人一同回到母親的家鄉,到實習單位或是親戚家中交流探訪。回國後,繳交成果報告即可。目前,這個計畫已經推動到第三屆,每年寒暑假結束後,移民署都會公布將近 40 組成果報告,分享來自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文化。

b17a00_p_05_01

圖片:目前移民署舉辦許多與新住民相關活動/來源:移民署

提早認識文化,對於台灣和東南亞經濟圈的連結一定是有幫助的,現在新住民第二代的人數是 35 萬人,這個數字還在增加。再過兩三年,其中的 15 萬人,將會成為台灣的大學生。」回應未來總統蔡英文想要推動的南進政策,與東南亞更為強力的連結,最可能從這些新住民二代開始。

今年母親節,林麗蟬從早上就安排親子公益講座,希望能呼籲大家能好好體諒家中長輩,珍惜與母親相處的時光,而她也會與家人小孩一起度過母親節。

期待在林麗蟬的努力下,台灣的新住民媽媽們也能在未來的母親節,不用懷著鄉愁寄送禮物,而是可以有機會與自己的媽媽共度節慶。

(首圖: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