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458119430890

文/奧菲莉亞

近來有位旅居墨西哥的台灣同胞,向台灣的新聞媒體投訴:以往的墨西哥居留證,國籍為台灣(Taiwanés),但今年 2 月申請換發居留時,卻發現文件上的國籍,被改成「台灣(中國的一省)」。

相信有過海外居留經驗,或是在台灣申辦外國簽證的人,看到這則新聞,可能都不會感到特別意外。

外交部接著證實,墨西哥移民局的確從 2015 年底開始,將台灣人的國籍標示為:中國(China);而外交部只能深表遺憾、並透過當地辦事處反映我方立場。但我們都悲傷地能預知,極力爭取後的結果,可能根本改變不了什麼。

已經在墨西哥待了一年,這週也剛好正值我需要換發第二張居留證之際。在墨西哥移民局系統進行線上申請時,真的只能眼睜睜看著國籍欄位的下拉式選單裡,那熟悉的 Taiwán 後面多了個括號,標明為「中國的一省(Provincia de China)」選單裡,沒有任何其他國名的後方,像台灣一樣特別,還附有括號。跟我一起填申請單的人資看到後大笑,轉頭過來揶揄我:「嗨,正式被墨西哥官方承認的:中國女孩(chinita)!」。我立馬表達抗議,揍了他一拳。

其實已經這不是我第一次遇到的國籍問題了。

最有印象的一次,是大學時,在西班牙當交換學生,去移民局辦學生居留證。

申請單印出後,我看到國籍被填成中國,客氣地告知承辦人員:「不好意思,我的國籍是台灣,不是中國喔。」西班牙公務員太太瞅了我一眼:「台灣不就是中國嗎?」我壓下心中那把小小怒火,試著用破爛的西班牙文解釋台灣不屬於中國的歷史。 對方最後點開系統,說:「阿系統裡面就沒有台灣這個選項吼!」並反問一句:「妳告訴我,台灣究竟是哪一年獨立的?

聽完對方的回答後,我放棄了。

因為跟他們爭辯是沒有用的,更不用期待西班牙人能夠理解中國、中華民國以及台灣這三個名詞的層層歷史糾葛。最後,學生居留證核發下來後,另一位當時也在西班牙交換的大學同學,居留證上國籍欄位寫著 China(Taiwan),而我的,只有 China,沒有括號。從此以後,如非必要,我真得非常不願意拿出那張居留證。這是我第一次為了國籍問題,爭辯失敗,徹底無奈。

巴西簽證,在 2014 年 5 月 14 日以前是一本長得很像護照的精美通行證 (Laissez Passar)。只因巴西政府並不承認台灣護照,所以進出巴西海關,皆需透過這本通行證,其概念有一點點類似中國政府以前核發的單本台胞證。雖然 2014 年以後,持台灣護照的旅客,已經不再需要使用通行證進出巴西,辦事處會直接將巴西簽證貼在護照內頁裡。然而,如果翻開簽證一看,登記的國籍仍然哀傷地印著 CHINÊS(A)。(意指中國的)

跟中國關係甚好的阿根廷,也有一樣的問題。阿根廷商務文化辦事處核發的簽證,貌似一份精美大獎狀,正是阿根廷海關,取代護照,蓋下出入境章的地方。更多其他不勝枚舉的國家,都能讓你的護照找不到曾經出入該國的記錄,而原因只有一個:台灣護照不被這些國家承認。

老實說,到後來我已經悲哀地習慣這一切了。

因為你再努力地試圖爭取、爭吵,都比不過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國際情勢」。

曾經有墨西哥人問過我,台灣是不是有用西元以外的曆別?我想了一下,腦中第一個閃過的回答是: 「民國紀年」,但我知道他們想問的應該不是這個。於是,我把維基百科打開,鍵入「天干地支」的西文版。想當然爾,墨西哥人看得一頭霧水,於是我默默地提出,其實我們還有一種紀年:1949 年國共內戰後,自從老中和台灣分隔海峽兩岸開始,在中國即停止計年的曆法。然後,他們就更不懂了……

我的身分認同在未出國前,深深受到學校教育和家庭的影響。但自首次踏出台灣、陸續在外地遊走的這幾年以來,從一開始的混亂狀態(我究竟是誰?),到後期尋根的欲望越來越強烈、越來越渴望被認同。當國際不承認你、而你又不能認同被硬生生套上的中國國籍之際,台灣意識才會不知不覺地漸漸在心中萌芽。

身份認同,從來就不僅僅是藉由血緣、種族、宗教、文化、語言、居住地等等,所能單純介定的。

身份認同,是種共同意識:個人與群體的認同意識。

其實,小小的台灣本身,甚至也有不同的聲音。 我想,台灣仍還戰戰兢兢地在找尋一個全體共同意識,希望能在國際上站出來,等待不用再害怕被打壓、能驕傲地說出自己是從哪裡來的那天。這天,需要透過每一個認同福爾摩沙這塊土地的海內外台灣人,一同努力。

我期待著。

更多精采文章,請至換日線 CROSSING

 

走出台灣,我才開始認真尋找自己的根

無奈的海關現場,用不上的墨綠色護照

每天與「台灣其實是中國的你知道嗎?」奮戰──堅強的台灣年輕人,哪裡比不上別人?

(本文由換日線 CROSSING授權刊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示意圖,非當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