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dbbb10-e5b7-11e5-acb6-5f61f983b1a0_-

台北市機車數量有多少?蔡英文在競選期間曾拍了一部廣告,內容是台灣靜止的一刻,不過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個畫面,台北橋上塞滿機車的模樣。面對密密麻麻的機車,柯文哲在今年一月發出消息,決定實施三項措施──降低捷運費率、落實機車格收費和增加自行車道,縮減機車道的方案,希望民眾能用大眾運輸工具或自行車來取代機車。

不過,這些措施,真的有用嗎?台大教授李茂生今天在臉書發文,提出六項理由,認為柯文哲的舉措只是增加民眾的困擾和負擔。這些理由包括社會貧富差距大,民眾只能買機車求生存;而公共交通系統也不發達,對大部分住不起交通方便精華地段的人來說,只能騎摩托車通勤,且機車遠比自行車快速,真正能有閒情逸致騎腳踏車上班的人,都是「好野人」。

雖然柯文哲要砍機車數量不是新的消息,但這則新聞被李茂生挖出來後,仍在網路上引發大量討論。有人從騎車危險和環保的角度支持柯文哲,但也有網友認為,問題不是機車太多,而是台北市太多人。要改善這個問題,應該是要增加大眾交通系統的便利性,同時讓人口不要過度集中台北。

柯文哲要推動自行車城市不是新聞,縮減機車數量,也可以看成這項大計畫的一環。或許我們可以來比較一 下,對台北市民而言,到底是騎機車好,還是騎環保的自行車較便利?今年一月底柯文哲就曾建設過三環三線自行車道,但當時卻因為引發塞車問題而被罵臭頭,並且在今年 228 自行車日時,荷蘭運輸專家也指台北的自行車網搞錯優先順序

在當時舉辦的全球自行車城市大會上,荷蘭公共運輸專家范德彼(Rob Van der Bijl)博士表示,台北市「三橫三縱」自行車網立意雖然良善,但優先順序都搞錯了 。從推廣綠色運輸角度,應該先推廣社區到捷運站的自行車道,再推動市區的自行車路網。換句話說,推動環保和綠色都市,應該以養成市民使用大眾運輸工具來做代步的「習慣」為主要目標, 要先從社區出發,等到多數民眾改用大眾運輸後,再興建市區的大型自行車路網。

這麼做的理由,除了是因為要求市民養成騎自行車的習慣不易之外,也是因為全面推動自行車網需要許多配套措施,否則壓縮一般車道的自行車道除了會造成塞車問題外,也會引發不少亂象。例如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就2008 年至 2014 年雙北交通事故分析報告指出,雙北超過 5 成的機車、自行車事故來自同向或側向的擦撞、追撞,而 YouBike 最多的大安區和信義區更是北市自行車事故率高於機車的地方。在 PTT 上,也有網友整理了自行車引發的種種事故。

除了擦撞問題之外,現今自行車停車位明顯不夠,以往塞滿機車的騎樓就變成了自行車,而因為自行車沒有牌照,即使拖吊也沒有罰則,形成管理一大漏洞。台大土木系教授張學孔也表示,如果 90% 的交通載具都是停著的,影響環境很大。他同時提到荷蘭捷運站旁就有自行車立體停車場,能容納上萬台自行車。

其實,真正說起來,台北市機車的數量在全台灣各縣市中算是少的。根據交通局統計,2014 年台北市每一百人擁有的機車數量約為 36 台,遠低於屏東縣的 74 台、台南市的 68 台。台北會出現機車密密麻麻的恐怖場景,關鍵還是在於人口密度過高,每到上下班時間大量通勤族就塞爆馬路。柯文哲要推動綠色都市是好想法,但台北市交通亂象真正來源還是「馬路上太多車」,即使民眾不騎機車,改騎腳踏車上下班,與汽車爭道仍會引發許多爭議。要解決這個問題,還是先養成市民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的習慣,才是不二法則。

(首圖來源:中央社


延伸閱讀:

汽車是「一家之長」、腳踏車是「大小姐」… 大小眼的交通規劃,讓滿街跑的機車只能當私生子

丞相,起風了?從台北市交通之亂看出,柯 P 終究只是一位從政經驗不足的政治素人

不只是拆除引道!規劃北門廣場、打造「台北凱旋門」… 柯 P 的改造野心正一步步實現

台北市塞車塞爆了!靠 Etag 掌握車流也無解,真正關鍵恐怕是花 40 億建單車道惹的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