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正維
討論串最原 PO 問香菸硬盒與軟盒的差異, 我來回答, 因為軟包比較有溫度, 溫度來自紙菸傳統, 像日本最古老的菸, 金蝙蝠:
歷史超過百年 (明治時代開賣,発売年月日:1906(M39) 年 9 月 1 日) 包裝沒重大變動過, 在太宰志等小說中都出現過, 軟包,看起來是不是富有時代感? 順道一提,這沒有濾嘴,日本人保存文化功力超強, 沒有濾嘴的菸還有五款, 都不是現今的盒裝樣式: 金蝙蝠,剛討論過。
和平 10 支裝 (発売年月日 1946(S21) 年 1 月 10 日):
和平 50 支罐裝 (発売年月日:1949(S24) 年 7 月 1 日):
SHINSEI(発売年月日:1949(S24) 年 6 月 1 日):
hope 常見,我不拍了,也是老菸,目前最久的是藍色盒 (発売年月日:1957(S32) 年 7 月 1 日) 就不拍了。 除此之外, 印度的葉子菸:
也是另類軟包, 看起來是不是特有感覺呢?
或者也有這種菸絲加小菸管,例如こいき(発売年月日:1985(S60) 年 12 月 1 日):
軟包是否比較好抽看個人, 但軟包多了文化, 符合人們對菸的想像。
其他原因, 軟包體積比較小, 價格比較低, 可能也都是受愛用的原因。
菸是個文化, 承載時代和大眾習慣, 反應該時代的美感和口味, 古老的包裝、設計、圖樣,與當今差異很大,從這邊可領悟那時代的美感。 古老的菸,濃度與口味都與現在不同, 通常很辣,濃度1.x 焦油 10~28 都有。 每款菸也述說了許多故事, 像是和平以及 hope 就是在戰後被開發出來,命名表示那個時代對於戰後新希望和太平的渴 求。 吳念真也說過新樂園是在 228 後被研發命名,對於寶島的期許 (他在節目中說的,真實性我不知道)
但很可惜, 在衛生署長葉金川 (好巧,他也是董氏的前執行長呢!),以及有研發戒煙藥品的藥廠贊助的董氏推動下,菸在臺灣被去文化故事性, 醜化, 甚至被仇恨, 結果吸菸者沒尊嚴, 不吸菸的人其實也還是聞到 2 手菸, 無法呈現文化多元的社會。
像日本吸菸與不吸菸都可明確分開, 吸菸區也設很認真,大家權益有顧及, 餐廳、咖啡館能不能抽菸,甚麼時段可抽,分區,或是完全隔離, 都在門口寫得清清楚楚,讓你選擇, 例如有些是晚上可抽,有些家庭餐廳禮拜天不能抽, 消費者都能獲得詳細資訊再進門。
也研發多款不讓人吸二手菸的菸品, 像是內燃式香菸, 點火後,火燒在中間的碳管:
無煙、無灰,旁人完全聞不到。 抽起來像菸,但不用點火的 stix,飛機上可抽:
塞在牙齦的菸碇 snus:
都在煙癮的滿足與不讓人吸二手菸上作了努力, 很可惜,這些產品在臺灣不得研發, 也不能賣 。
臺灣政府反菸,真是為了讓不抽菸的你聞不到二手菸嗎? 或是刻意的激化反菸者情緒, 且讓更多人聞到二手菸, 以在輿論求勝, 繼續訂定奇怪的法條坑殺吸菸者呢? 最後,我們分享筒井康隆的精彩小說《最後的吸菸者》, 述說吸菸者在反菸文化下的荒謬困境。
同為嗜好品研究,本文作者另有一書《台灣檳榔的文化符碼及其政治運用》,歡迎有興趣的讀者到圖書館借閱或碩博士論文網瀏覽。
(本文、標題由陳正維授權轉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