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a00_p_01_03

過去大家最喜歡拿「三環三線」政策來酸新北市長朱立倫政見跳票,而現在柯文哲在上任初期提到的「三橫三縱」雖然沒有跳票,卻恐怕為台北市交通添了很大麻煩。

最近台北市塞車嚴重,又碰上陰雨綿綿的天氣,每天一出門上班就得在路上堵個幾十分鐘,確實會讓人心情很鬱悶;特別是在復興北路、基隆路地段,一個紅綠燈都得等個好幾次才能過。議員汪志冰也親身經歷塞車之苦,直說自己光一個紅燈就等了七次才能通過,讓民眾大嘆好浪費時間。

台北市到底為什麼會這麼塞?根據交通局的說法,是因為「違停、路口沒淨空」,簡單說,就是年前的突發狀況。而對於台北市塞車,柯文哲表示,由於目前台灣車子約有九成都有裝設 Etag,未來會選擇幾條重要道路來裝設監測器,計算汽車流量和流速以估算交通動態。

這會是一個好方法嗎?實際上,柯 P 的 Etag 計畫本來是要在 2018 年推動,但現在則為解決塞車問題,要求交通局快速辦理。目前以編列 1000 萬元預算裝設監測器,從九月開始,陸續在市民大道高架段、環東與堤頂大道裝設 36 台,另南京東路 4、5 段也裝設 5 台,Etag 能精準抓取每台汽車的數據,屆時只要跨市整合資料分析,交通監測就能更完整。

但,實際上 Etag 能監測的汽車數據是什麼?和沛科技總經理翟本喬質疑,單台 Etag 監測器是算不出車速的,而且車流量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沒有裝設 Etag 的機車;另外,目前柯 P 裝設的地點都在快速道路和聯外橋樑,但是這樣要怎麼解決其他 80%?更重要的是,柯文哲要 Etag 做的事情,google 地圖服務早就已經有路況分析了

有人可以解釋一下 eTag 怎麼測速嗎?小弟才疏學淺,只知道 eTag 是 ” 範圍內讀出”,也就是 ” 知道這個 tag 跟我這台 reader 距離在訊號範圍內”。但單台 reader 好像是算不出車速的。而如果要用兩台 reader 之間…

Ben Jai 貼上了 2016 年 1 月 31 日

翟本喬的批評不無道理,他點到了重點:裝置 Etag 並無法直接對交通做出改善,最多只是監控路況(而且只有一部分),而且如果靠 Google 就能辦到,何必再花錢和人力去裝置 Etag?當然,我們不否認柯文哲的確試圖在改善交通方面的嘗試,然而他應該要能做得更好。特別是交通堵塞的問題,可能就是他斥資 40 億的「三橫三縱」計畫所造成。

所謂「三橫三縱」計畫,是在市區 40 米寬的馬路鋪設自行車道,其中一部分,是以吃掉」既有汽機車道路、「拓寬」人行道方式,打造友善自行車騎士的環境。第一期工程就是「三橫三縱」。三橫為仁愛、信義與南京東西路,三縱是中山北、復興南北及松江路與新生南路,範圍涵括北市交通大動脈。

上面就是這次塞車最嚴重的路段之一,復興北路平常通車的狀況。可以原本 4 線道的馬路,硬生生被縮減了一個線道,造成的結果當然就是大堵車。其實前北市長郝龍斌在任時,就曾耗資近 8 千萬要在敦化北路等要道畫設自行車專用道,但因阻礙行車路線造成交通混亂,最後只能在市民批評的聲浪中草草作收。

而現在,柯文哲正面臨同樣窘境。去年 8 月起施工的新生南路自行車道,人行道拓寬達 6.5 米,形同刪掉 2 車道。在車流不變、車道減少下,結果就是道路壅塞、車禍頻傳。去年第 4 季,該路段就發生 36 起交通事故,較前年同期增 6 件,增幅 20%。

回顧過去,每當有重大建設時就是交通黑暗期。上一次的黑暗期得回溯到民國 80 年市長黃大洲的「台北捷運六線」同時動工,當時台北市也一度面臨塞車惡夢。其實,柯文哲要施行友善鐵馬的交通政策沒有不對,特別是台北長久以來都是一個友善車輛、不友善路人的交通環境,但關鍵是他選擇了車流量最大的幾條核心地段來實施。鐵馬騎士的權益的確很重要,但如果因此讓台北市交通大打結,絕對是因噎廢食的行為。

好啦,既然問題已經發生,再批評也沒用。回到 Etag 話題,雖然 Etag 不能準確測出車速,但翟本喬提到,Etag 最合理的用法,應該是來監測每輛車是從那裡來到台北的,這才能再作為後續大眾運輸系統規劃的依據,進而紓解交通,車速流量一直不是重點,各旅次的起點終點才是。不過,這也需要各縣市的交通資料能順暢交流,才能達到。

這篇點出了一個重點:要知道每輛車是從哪裡來台北的。的確這可以作為大眾運輸系統規劃的依據,進而舒解交通。如果這樣,用 eTag 是合理的,但高架道路的車速流量就不是重點了,而各旅次的起點終點才是。但各篇新聞重點還是在車流車速上面。而且各縣市的資料交換要能順利進行,不知道這點規劃得如何了?# 官員要如何讓記者報出重點,是門大學問。

Ben Jai 貼上了 2016 年 2 月 1 日

(首圖來源:中時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