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鈺堂
1. 投影效果的潛在風險
從媒體照片與示意動畫可知,主燈本身表面已經帶色了 (小鴨黃跟桃子),
(2016 臺北燈節主燈福碌猴模擬展演動畫)
不可能如示意影片裏,用 投影的畫面「蓋住」葫蘆表面原色,這是顏料減色法的邏輯,
想看看為什麼電影院銀幕是白色?另一個作法,
無論什麼方案都可以發現存在創意根本上的硬傷,
2. 投在非平面物上的光雕已經不是新鮮事了,可以搜尋 Projection Mapping 或是甫結束的倫敦燈光節 Lumiere London,用於演唱會、活動表演、展覽等處更是不勝枚舉。
(2016 倫敦燈光節)
也因此無需再主打挑戰國內「首次」云云的,
燈節現場效果倘若是精彩的,自然會解釋一切。
3. 示意影片目的不正是在「呈現實景的模擬跟氛圍」嗎?
或許需要解釋一下背景音效惱人的猴子叫聲、
這影片顯然太對不起正在為新一代焦頭爛額的設計系學生,
4. 最後,為什麼要對燈節放大檢視?

圖片來源:政府電子採購網
從電子採購網上查到的本案,是屬於限制性招標,
用 「標案」還是「作品」的角度看帶主燈便會決定你的態度。
一個作品應該要足以解釋其相對的美學價值、
(本文、標題由洪鈺堂授權轉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延伸閱讀:
真正的問題不是太醜,請問台北市政府:猴年主燈的「美」是在什麼過程下誕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