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 屆聯合國氣候高峰會(COP21)已於 11 月 30 日在法國巴黎展開,不畏恐攻的威脅,近 4 萬名全球 196 個國家地區和領袖代表、環保人士齊聚一堂參與這場一年一度的環境盛會。全球各地同時有超過 2 千場活動共襄盛舉,而台灣環保團體也在自由廣場前以 500 人排出孩子吹動風車的場景,希望將將「百分之百再生能源」的期許傳遞給全世界。

不過,除了少數人關心之外,COP21 在台灣並未引起太多討論;然而這場國際高峰會實際上具有跨時代的意義,相信大家都有感受到今年冬天異常溫暖,而霧霾的威脅和空汙、PM2.5 造成的危害也仍記憶猶新,環境變遷造成的災害並不會因為台灣沒加入聯合國就不會影響我們;相反的,身為一位海島國家的居民,全球暖化的衝擊近在眼前,此刻站在人類歷史變遷的節點,我們都應更加關心這場高峰會之後的世界樣貌。

  • COP21 會議的由來

要了解這場高峰會的意義,得先了解近代全球環境協議的脈絡。這段介紹可能會有些枯燥,所以我盡量快速帶過。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UNFCCC) 在 1992 年通過,並在 1994 年生效,第一屆會議在德國柏林召開,如今則是第 21 屆。該公約目標是將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穩定在一個水平上,防止氣候系統繼續受到人為破壞

然而,UNFCCC 並沒有具體規範成員國該遵守的義務,缺乏法律約束力,因此在 1997 年的京都會議中又進一步誕生了京都議定書 (Kyoto Protocol),透過法律約束來規範簽署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需較 1990 年水準平均減少 5.2%,並於 2005 年起強制生效。議定書第一承諾期為 2008 年到 2012 年,而 2012 年在卡達杜哈辦理的 COP18 則決定將議定書延長到 2013 年到 2020 年,也就是第二承諾期。

然而,令談判蒙上陰影的是日本、加拿大、俄羅斯先後退出議定,而美國則是一開始就沒有參與;另外,全球三大排放國中的中國與印度仍因身為發展中國家,而不須擔負減量義務,使受議定書約束的會員國溫室氣體排放僅占全球 15%。眼看 2020 近在眼前,此次 COP21 的目標就是談妥一個新版、和京都議定書同樣具有法律效力的「巴黎議定書」。

  • 一場關注人類未來的會議

法國總統歐蘭德在氣候峰會揭幕儀式上表示:「從來沒有一場國際會議的成敗風險如此之高,因為我們談的是地球的未來,生命的未來。我們肩負著人類的希望。」

從今年局勢來看,這次會議似乎正如歐蘭德所說,充滿希望。一方面是全世界碳排放量最多的兩個國家-中國(佔全球三成)和美國(佔全球一成六)攜手達成了一些承諾;歐巴馬表示未來十年美國將會減排百分之二十八,習近平則說中國會在 2030 年前達到溫室氣體排放的頂峰,屆時也會確保單位國內二氧化碳排放量比 2005 年下降 60%-65%。

另外,美國、加拿大和九個歐盟國家也已承諾提供兩億五千萬美元,作為窮國對抗氣候變遷的基金。占全球排放量達 90% 的 160 個國家也向聯合國提交了「國家自主減排貢獻」文件,各自制定了減排方案。

  • COP21 面臨的挑戰,「巴黎議定書」恐怕將流產

乍看之下,環境保護的前景是一片光明,但別忘了,各國提出的是「自主減排方案」,距離一份具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協約仍相差甚遠。另外,評論認為歐巴馬政府仍不會簽署這份全球協定,其原因和本土政治有關;假如協定具法律約束力,則代表必須經由國會批准通過,但由於國會仍由共和黨占多數議席,因此法案將很難通過。

另外,佔巨大排放量比例的中國、印度等國仍堅稱自身為發展中國家,應獲得比已發展國家更多空間和時間去落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這段話看起來很饒舌,實際上的意思就是他們不願意和已發展國家用一份共同的遊戲規則,認為這些已無限制使用化石燃料 200 年的先進國家應該付出更多責任。

減低碳排放量,言下之意就是增加國內工業運作成本,因此各大國為求發展,當然不願意輕易放手原來的規則,而「發展中國家」的定位就成為中國、印度這些國家面臨減碳合約時的最佳「擋箭牌」。由此看來,外界多認為此次會議各國領導人仍會以國內意見作優先考量,「巴黎議定書」恐怕將會流產。

  • 台灣沒有加入聯合國,在 COP21 中又能扮演什麼角色?

說了這麼多,台灣沒有加入聯合國,在這場全球高峰會中我們又能做些什麼?這一次會議,台灣估計會有 50 多人前往巴黎,其中除了中央各部會組成的觀察團,也包含民間團體。此外,根據環保署減管理室執行秘書簡慧貞表示,台灣也將有一份「國家自訂預期貢獻書」,設定是 2030 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將減量 50%。

然而,由於台灣並不屬於聯合國會員國,因此也無權參與主要會議,只能「敲邊鼓」的參與 5 場周邊會議,不僅不能在同一個平台和各大國探討碳排放規則、交流經驗資源,在周邊會議中所能展現的音量也有限。換句話說,雖然我們訂出了一份預期貢獻書,但恐怕不會有太多國家將這份貢獻書當成一回事。

  • 台灣青年團成立,前進法國參與環境高峰會

不過,就算台灣的處境讓我們很難在會議上發聲,但也不代表台灣沒有積極參與 COP21。青年團體「台灣青年氣候聯盟 TWYCC」如今就已身在法國,他們將以一連串的培訓、交流、議題分享與各國青年交流,討論 COP 期間的合作策略,準備在 COP 會議上呈現台灣的減碳目標以及氣候變遷對台灣的影響,並在 6 日和台灣來場跨國連線,即時回報會議現場的樣貌。

而青年團的努力,也讓他們登上 UNFCCC 的首頁。

雖然有青年團的努力,但如今關注關注環境變遷的台灣人仍在少數。自解嚴後,太陽花革命為台灣帶來新一波社運能量,從農地變遷、核能、空氣汙染、性別議題到國人最關心的兩岸政治、經貿,各個公民團體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獲得關注音量,但唯獨「氣候變遷」無法成為主流。

600_phptcEokG

台灣空汙的紫爆威脅。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推敲原因,或許是多數人認為氣候變遷仍離自己很遙遠,且沒有直接衝擊到自身利益。但其實氣候變遷討論的絕非只是碳排放數據或「今年又上升幾度」的問題,而是跟人權、甚至性別議題緊緊扣連。試問,當海水淹沒原有生存空間,居民該遷往何處?當工廠造成的空汙嚴重影響居民安危,又該怎麼處理工廠的存廢,同時顧及工廠員工的權益?

法國在上個月面臨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恐怖攻擊,但如今我們面對這場氣候變遷,恐怕是比伊斯蘭國更可怕的威脅,造成的災難規模也不會在信仰、國家、文化邊界前止步,而是一場全球性的浩劫,所有文明都勢必被捲入其中。身為一個地球公民,我們都須共同關注人類這個物種的存續,以及這顆星球的未來。

(資料來源:台灣青年氣候聯盟蘋果日報聯合新聞網首圖來源:台灣青年氣候聯盟


延伸閱讀:

胸腔重症醫師用 10 張圖卡,讓你看懂空汙 PM2.5 對人體的嚴重危害

【投書】這不是災難片!你該關心的七項環境巨大威脅

【氣候變遷】想將升溫控制在 2°C?英國學者:全球一半天然氣、三分之一的石油都不應開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