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80742178_5525d9215b_z

「你是哪裡人?」 面對這個問題,我們的直覺反應通常是:「我們是哪國人。」但在這個回答中包含的意義,不只有認同,似乎更將「國家」當成一個不會改變的標籤。

但其實國家實體是存在於某個空間、時間、時空的特定實體,國家的意義會改變、會誕生,同時也會消失。 例如在 20 世紀末,一位來自南斯拉夫的人,在即將邁入的 21 世紀,也將見證著自己國家的內戰分裂直至消亡。這樣的變化當然不會只發生在遙遠的地球另一端,舉幾個離我們更近例子,在 1920,一位人告訴你:我的國籍是中華民國,跟 2015 年,另一位來自中華民國的人,兩位口中的中華民國,所包含的領土大大不相同。後者指稱我們所熟悉的小海島,前者則是代表對面寬廣的大陸。

當然,如果在同一土地上,國籍也不是鐵板一塊,一位出生於 19 世紀末台灣的住民,他的一生任制可以轉換三次國籍:大清帝國、大日本帝國到之後的中華民國。

享譽國際的作家泰雅思為跨地方族群代言,別人總是介紹她來自:英國、美國、迦納或是索馬利亞。簡單來說,她是一位跨國成長生活的人,但人又不是企業,怎麼可以跨國呢?在泰雅斯心中,認同是多元的,任何的國籍歸納都無法涵蓋,和非單一地區成長的所有人都一樣,他們覺得生長的地方、現在住的城市,或許還有另外一兩個地方都像家,並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框限住自己。

我們總是理所當然地談起自己的國籍,像是國家是永恆、獨依且自然發生的事情。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國家來自主權,他會生、會死、會縮小或放大,只是一個因主權而出現的概念。

既然國家只是一個概念,泰雅思捫心自問,一個人又怎麼能來自某個國家?「來自某個國家」也不能用來當作了解一個人的因素。

與其介紹充滿刻板印象的國籍,泰雅思認為我們不免可以直接說出我們來自哪個地區。一個地區反映的是你的生活經驗,而我們皆由這些生活經驗構成。試著重構生活中的三個面相:習慣、關係和限制。認同台灣,你便是台灣人。

我們習慣在哪裡過日子,哪裡與人的關係讓我們覺得某地像是家,而對某地的經驗又受到那些限制。誠實填滿這三欄問題,讓我們一起以生活的經歷,以超越現有國籍、膚色種族和文化語言的視角,辨明屬於自己的身份。

(資料來源:TED 原文標題:泰雅思: 不要問我是哪國人;問我是哪個地方人 圖片來源:Eric Fischer,CC license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延伸閱讀:

行銷台灣他是 NO.1!駐法外交官呂慶龍用布袋戲、台語歌深深抓住法國人的心

戳破中國「發展就是硬道理」的神話-那只是為了建立統治合法性的手段

蕭博駿你不寂寞⋯十點分析出全世界最「工具」的工具人——中華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