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在 1978 年改革開放,鐵幕打開之後,吸引大量台灣企業前去淘金。大部分台灣商人看中的是中國大陸低廉的人力成本,加上改革之初各項制度還未健全,滿地都是一蹴可幾的機會。兩岸也逐漸從過去劍拔弩張的戰爭狀態,轉變成經濟交流頻繁的關係。
然而,近年卻傳出許多台商開始紛紛退出大陸。根據東莞台商協會會長翟所領表示,東莞的台商人數已比以前減少 25%至 30%,正常運作的台商企業縮減到了 4,000 多家,而最高峰時期曾超過 6,000 家。而現在就連年營收超過 2700 億的全球鞋業代工龍頭寶成,也悄悄撤離中國市場,並將生產重心轉往東南亞。
承受不住「五險一金」寶成大量生產線退出中國
來自臺灣的鞋業代工大王寶成工業,目前代工的主要國際品牌客戶包括Nike、Adidas、Reebok、Asics、New Balance、Puma、Converse、Merrell、Salomon 及 Timberland 等,全盛時期在中國員工超過 40 萬人,現在卻連 20 萬都不到。
寶成的退出,最大原因就是在中國推動「五險一金」政策後,承受不住營運成本大增後的衝擊。所謂的五險一金指的是養老、醫療、失業、工商與生育保險金,加上住房公積金,去年四月寶成東莞裕元廠就因沒有替員工購滿足額社會保險,而引發 3 萬勞工上街罷工。一年來執行長蔡佩君一次補足新台幣 27 億元的社保金額後,導致寶成營運成本大增,只能漸漸淡出中國市場。
工資上漲,也是台商退出中國原因之一
過去十年,大陸勞動力成本大約成長 3.5 倍,美國波士頓諮詢集團所發佈的「全球製造業的經濟大挪移」報告指出,目前中國的製造成本已經和美國相差無比,人力成本從 2004 年時薪 4.35 美元上漲到 2014 年的 12.41 美元,而廣州的最低工資標準,也從 2008 年每月 860 元上漲到每月 1895 元,就連二線都市如東莞、佛山,最低工資標準都翻了一倍,從每月 770 元上漲到每月 1510 元。
大陸工資到底多高?目前東莞月薪約在 3 千元,印尼大約在 1800 元,越南則是 1500 元,隨著工廠老闆每月要多付 1 千多萬元工資,零售市場的賣價卻沒有太大變化,如果你有機會到中國旅遊,會發現他們鞋子仍普舊便宜,另外國際大廠下單的報價漲幅也有限,這些都逼得大陸製鞋業喘不過氣來。因此寶成工業 2012 年就大砍了 51 調生產工業線,將撤出的工業線移往越南和印尼,如今兩地生產線總和已超越中國。
台商退出對中國的影響
隨著台商退出,500 萬名工人也因此失業。今年 7 月台資企業大廠東莞鑫佑光電科技公司倒閉,老闆失聯拖欠 3 個月的薪資。一位東莞商界人士就表示,台商資金撤走是其次,最嚴重的恐怕是導致整個產業供應鏈的消失。如果遷移潮不斷,將導致大量工人失業,中國將面臨新一波經濟危機。
失落的淘金夢,出走的台商
我們習慣將在中國經營企業的台灣商人叫做台商,而在中國擔任企業幹部的台灣人則普遍被稱作台幹,最後一種人,在大陸賺不了錢,也回不了台灣,就被稱作台流,而近年來這些台流也有上升的趨勢。從數字來看,兩岸經濟的連動仍舊緊密,不論是出口(39.7%)或進口(18.1%),中國大陸都是佔比第一名,然而事實上台灣許多企業都已承受不住工資上漲和新稅制的摧殘,紛紛出走。
其實,會有這樣的結果也不令人意外。當初台商前進中國看上的就是鬆散的制度以及廉價的人力資源,然而隨著中國經濟實力日漸增強、勞工意識抬頭,拿不到薪水的工人開始會上街抗議,這些過去看不到的現象正顯示中國逐漸在稅制等制度面做調整,也代表台灣人在勇闖大陸之初能從「漏洞」鑽到的油水已不復存在。未來台灣外貿能往什麼方向走,考驗的正是領導人的智慧。
(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東森新聞、自由時報、旺e報。圖片來源:中新社)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