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文與圖片無任何指涉,為示意圖)
覺得該來寫我過去一年半在政治圈看到跟瞭解的這個重要事情。
當然因為我只打算用十分鐘寫完,論述基礎可以再延伸推論,我只講比較接近結論的東西。
「傳統政治」的前提:
* 資訊不對稱是王道
傳統政治的藝術是把資訊全部握在自己手上,製造出跟對手的最高的資訊落差,然後在雙方獲得同樣資訊的時間差上率先出擊運用訊息傳播工具(過去只有媒體,週期大概是半天到一天;現在有網路,週期可以到一小時)擊敗對方,這就是傳統政治的真藝術。
換言之傳統政治並不需要「往前研發」,只需要「打敗對手」。這有其時空間背景,但現在的社會需要大量的「往前研發」 才能 「打敗對手」。
* 分層資訊授權跟弱化
另外為了製造資訊落差,就會刻意讓內部的情報也有資訊落差,第一層政治人物本人擁有最多情報,每一層的子節點都會大幅弱化資訊擁有量。
所以競選總部來幫忙的志工,絕大多數是不會知道上層的高階戰略。因為當你讓越多人擁有資訊落差,對手就越難有機會滲透你拿到資料。
* 絕對的管理
因為選舉政治攻防有數小時到數天的差別,而且往往一個我方支持者講錯話就有可能連帶燒到整個大船,所以多數政治人物會採取高壓管制——不聽話或者有疑慮的就會切割出門。
以上這幾點是我認知的傳統政治前提。
有要挑戰我意見的可以從前提開始挑戰。
來說為什麼青年容易被排擠:
1. 現在的青年幾乎都是數位原生代,他們擅長打群架。
什麼叫打群架?把自己的所知與(連結的)群眾分享,從(連結的)群眾的意見中反思,然後做出自己意見判斷。所以他們很理所當然的需要把自己所知貢獻到所連結的群體,這是一種群眾智慧的展現,而這違反了資訊不對稱的前提。
當然揭露更多資訊也增加了更多風險。
許多人把這種群眾思考的作法稱之為「沈不住氣」、「太嫩」,其實是忽略了數位原生代跟數位移民世代,在「群眾連結」這點上根本性的不同。
數位移民世代也不是不會諮詢,只是對比諮詢三五個親朋好友,跟數位原生代能隨時諮詢成百上千個利害衝突的不同意見,是完全兩回事。
2. 群體作戰的優勢與劣勢
現在的青年包括我在內,大多數人要獨立作為一個個體的能力,比起連結成為一個群體的能力,數字可以差到三個數量級(十跟萬的差別)。
但政治人物們普遍期待大家只作為一個個體就好,忽略現在作為一個個體根本只是被巴假的,只能靠「歷史」這種群眾觸及不到的地方來獲勝。
但歷史數位化這件事情,已經持續二十年了。再過個二十年,連數位都能擁有四十年的歷史記錄時,這群把歷史藏在腦袋作為資產的老人家們,優勢就會迅速弱化。
特別是面對數位議題,歷史的用途相對低了,這群自認為擁有獨門生意的老人家們的優勢就完全岌岌可危了。
而如果現在這兩群人要一起合作,老人家們腦袋擁有的知識,就會傳遞給青年,青年就會把他們給數位化,加速老人家們的知識優勢喪失。
當他們認為他們過去操縱這整件事情的眉角都被外部人知道,自然就會極力的、努力的避免這個風險的存在,就是把這群人打成一文不值然後幹掉。
也不要以為只有老人家這樣,認為自己有能力卡位卡進去的三十幾歲世代的人也有很多有這種現象。
3. 執行效益相對而言有低落的風險
這點倒真的是問題,年輕人缺乏見識,而且在政治上只要年輕人比例還沒變成多數,年輕人執行的東西對老人家往往會覺得是「自嗨」。但這種自嗨卻也有可能在青年人變成狂熱風潮。
以野生官網為例,這就是一個老人家們,都看不懂我們再幹嘛,但青年世代玩得很開心的東西。
但問題是,政治上是非常避免去採取二分法的。我們會努力找到兩者中間的平衡線。過於極端的情況本身就是種風險。
而這種執行,需要厲害的人去執行。雖然青年人擁有思考跟視野,但未必能有這種智慧讓雙方穩定妥協的去執行。只是理論上要解決這個問題,是雙方要攜手合作。
但老人家們真的會被淘汰嗎?
其實未必,他們在過去情報不足的情況底下累積的豐富「判斷」經驗其實是很重要的。以他們為大腦,我們提供情報,他們來融入與進行決策效果其實是最好的。
我舉個例子喔,過去沒啥氣象理論沒啥氣象站的時候,務農的農人都可以從濕度、天氣、雲狀等等等準確瞭解天候,瞭解農作物怎麼生長。
這個特技就我們一般人來看也是頗神的,現在我們雖然有了氣象預報,但某個程度上判斷未必比他們准。但比方說如果我們已經看氣象預報說可能會有機率下雨,提供這個情報給他們,他們再針對下雨現象去做觀測,「或許」能得到更好的結果。
這就是把情報跟判斷,兩者融合。
但多數人也不知道他們是不是沒有磨練判斷或純粹倚賴情報落差,總之他們對於自己的優勢很大一塊被搶走感到非常憂心。會容易做出很不理性跟爆走的決策反而害自己退出歷史舞台。
這其實是整個傳統政治現在遭受網路侵蝕的過程中,一塊非常糟糕的東西。因為我們「的確需要這群人的判斷」。
我也一直再想這種情況如何能改善,我認為關鍵問題在要多促進「對話」。盡量不要再辦白癡的一對多、上對下形式的單向論壇了,多對多而且平等的面對面座談是相對重要的。
以上大概先寫一些感想,沒有很完整的論述是因為這個題目我自己寫也有很多掙扎,其實我手上還有很多佐證跟事件,只是礙於人情我也沒辦法好好公開寫出來。
我想我寫的東西,大概就驗證了我自己寫的第一點「打群架」吧。所有有興趣想改變政治的青年與老年夥伴們,要理解路障在哪。
目前有過的理想情況
去年在柯文哲團隊,開放競選團隊是最重要的一環。因為開放後就沒有太多這種資訊落差了。
許多在選舉團隊認識的政治圈朋友,私下都有表示「他們其實已經不知道怎麼跟外部說話」,所以那部分就會由我們剛進去的人補齊。
而他們在意的隱私跟節點問題,我們也會從他們身上知道,然後回饋給他們說我們這個世代,哪些還是重要的隱私、哪些其實是值得冒險的,然後慢慢修正彼此標準。
這種跨世代「和諧」的轉換跟「妥協」的修正,其實是現在政治圈中非常需要的部分。
我們去年很幸運的完全的在一個接近融合八成完美的狀況下,走過了這一段。雖然走過之後整個團隊就散伙了,也不多人寫這段磨合的痛苦過程。
頂多只有緬因跟大維寫的那本書,有部分忠實的呈現其中的攻防而已。
這是我個人選舉後唯一力推的一本記錄選舉的書。
公道伯為什麼爛尾?在這樣的論述下難道還不清楚嗎?
最好笑的是公道伯爛尾之後,還有一堆傳統政治人認為公道伯把他們的經驗講出來「打群架」,是一種對政治人物「背信忘義」的「背叛」行為,覺得對這個團隊很不滿(其實我認為是:很害怕)。
我看完之後除了大笑這群人把寶藏當垃圾(裡面的衝突跟磨合過程,並不會只發生在王金平內部。事實上這發生在幾乎所有選舉團隊內部。),也沒什麼好說的。世代價值不同。
KMT 的打群架困境
在這個論述下,你去看看徐巧芯跟 Jason 這些人的網路公開發言跟傳統 KMT 式的發言兩者來對比,風格有沒有一樣?
這群青年人的意見中有沒有「打群架」的影子在裡面?我相信肯定有。以 Jason 最新的那篇聲明文就寫得很清楚了。
我自己也跟一些 KMT 陣營比較願意靠近網路這端的青年有來往,因為他們在內部沒有這種打群架的組織,所以我偶爾會被抓去充當外部不同意見的組織節點。
這群青年他們怎麼會不想打群架?現在國民黨人在大勢崩盤,只想護盤穩住自己的地盤,不想往前打仗的情況底下。
青年人沒有判斷可以依循,只有滿腹的資料,而看到上層缺乏資料做出糟糕的判斷,這種狀況,豈是有理想性的這群青年政治人能忍受的?而這種壓力差也就造成上下內部的落差。
在內部有想法想對外奮戰的年輕人,同時需要面對內部對他們揭露資料的指責與公幹,在外部又被不認同的選邊戰打死,他們當然會慢慢極化,失去自己的「敢言」價值,被切割。失去成長機會。
這就是傳統政治損世代青年的 SOP。也別以為這些被磨損的一定是「異己」,可能是這些政治人的子女、孫兒。
我誠懇的希望看到,這個傳統政治結構能「更新」的那一天早日到來。
而這種困境在 DPP 多數節點上也很有可能會陸續發生。
打群架的真正價值是藉由把選舉團隊的個體能力從 1 提升到 1000,來應對「失去資訊造成的風險」(可能 100 ~ 200 )。
也就是如果資訊提早曝光也沒關係,我們做的事情速度比起那個資訊更快更有用,甚至是我們主動曝光來幹點事情,那這種效果就能拿到指數性的加成。
這是青年人「唯一」能選擇的路線,因為全世界都在往打群架的路線走。
我用這篇文章警醒所有傳統政治人,也自我反省現在作為一個青年參與者,如何在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中,兩代一起努力取得一個微妙的平衡。
這將會是要讓台灣往前進這件事情中,最重要的題目,而這件事情早十年前我們就該開始了……
我的意見自然有我從青年望過去的侷限,但我相信這個題目的討論能見度與曾經有人寫過的意見,應該都還沒有這個角度寫過。
讓我們藉由分享、評論與回應,來讓更多人討論這個題目吧。
(本文為TonyQ 王景弘授權刊載,圖片來源:欠我兩千塊 ,CC licensed,非經允許、不得轉載。)
延伸閱讀:
挑戰北京的台灣年輕世代,已被世界看見!——這群抗爭青年,登上法著名網媒 Médiap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