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立 Cheng Lap

炒房與鴉片

問:我覺得現在臺灣社會普遍瀰漫仇富的心態耶,只要看到投資房地產的新聞、或是某些透過房地產致富的例子,酸民就總要酸一把。我的觀察啦!這種靠北投資房地產賺錢的網友大概分成幾種類型:第一、很窮,真的很窮,窮到靠北的,所以連間套房都買不起,我估這樣的人大概佔 5%人口;第二、眼光很差,真的很差,差到把錢拿去買保險的,這保守估計有 20%;第三、賺很少,賺得真的很少,所以難免羨慕炒房致富的,這約佔 45%。有沒有見不得別人好的八卦啊?

答:基本上,課本都在靠北鴉片戰爭。我想當年靠北鴉片的人,也不外乎以下幾種人:

第一、真的很窮,吸不起鴉片的人。

第二、眼光差,看不出鴉片會在中華圈大受歡迎,結果跑去投資鐵路。

第三、賺太少,羡慕賣鴉片致富的。

相信一百多年前的煙販,說的話應該跟上述差不多。基本上這句話套用在任何一個賺大錢而被質疑有害的產業上都通行,簡而言之,就是把所有反對的人,說成是看不得別人好,而去避免談論那件事對於社會來說是好是壞。

鴉片其實也是一門生意,到頭來也是需要靠投資,靠經營,有風險,需要有一群專業的人員,還會養活很多人,例如運輸鴉片的水手,煙館,吸鴉片用的器具等產業。放開一點的話,甚至自稱為「經濟火車頭」也可以。

房地產上漲,也不是甚麼臺灣的專利,從古代羅馬帝國,到中世紀的威尼斯,到近代的菲律賓,經濟都從實業走向擁有地產的人能致富,透過租金和漲價得到的收入,超越了所有實業工作能帶來的收入,而這通常就是國家衰亡墮落的先兆。

那是理所當然的結果,當一個人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情,例如研發科技,贈醫施藥,務實勞動,探險創新,保存文化,這些行為的收入大部份都拿去交租了。而擁有土地和房產的人,則甚麼都沒做,也不願冒險,卻擁有比工作更多的收入。

那一代又一代之後,大家看在眼裡,心裡也很清楚,與其對社會有貢獻不如找辦法得到資產,父蔭是無法選擇的。但自己能做的是甚麼?例如不跟自己喜歡的人結婚,改追求有錢人;不務實工作,改為爭權奪位,在家庭裡則爭奪遺產,在商場上則想辦法兼併騙取別人的土地資產,在經營上只能追求壓低人事成本。

總之,就是不包括對社會有用的事情,研究技術,創造,開發,勞動,冒險犯難,這些對社會有用的事情,都難以協助改善生活。改善自己和改善社會兩件事起了衝突。

這樣的社會怎能不墮落呢?創造財富的人不會改善生活,繼承資產的人則隨意揮霍,即使他一事無成,不事生產。再壞一點的話,就是他們自以為贏在人生起跑線,把繼承財富當成人生成就,甚至堂而皇之說這就是道德的,面對別人的質難,轉而鄙視和貶低窮人,說他們都是在妒忌,說他們都是不道德的,去令自己心裡好過。

有一個說法,要怎樣令一個人變成廢人?答案是,僱用他去做很簡單的工作,例如倒茶,用盡他的時間,再給他很高的收入。這樣的工作做五年,把他裁掉,他就會變成一個只會倒茶的廢人了。

同樣道理,長期依賴地產和租金收入的人,若對社會沒有主動的責任感,慢慢的就失去了工作的能力,你不能期望他們寫出一個軟體,不能期望他們研究最新的科學理論,不能期望他們多學幾種語文,觀察適應國際的市場,因為他們不需要,也能活得肥肥白白,變得自私自利,麻木,遲鈍。掌握資源的人不創造,創造的人沒資源。

這樣的事情在人類社會,都發生過至少上千次了,每個文明的衰落和腐敗都是這樣的。有些社會走過去了,像是鄉民常常說要移民去的那些國家,例如德國,日本,他們都是經歷過房地產繁榮期,但他們自知這樣會令自己腐敗,便把泡沫主動戳破。使靠地產致富這件事成為泡影。

日本的房價從泡沫經濟中掉了大半,德國則透過各種支費和權益保障使地產難以盈利,在華人看來簡直是莫名其妙,為何要自斷經脈,承受經濟不景?但最終這些國家在房地產不再能夠牟取暴利下,實業與科技等根柢部份,才慢慢回復健康。

有些國家則相反,容許土地兼併,在物業擁有者的大量反對下,一次又一次的拒絕任何土地租稅的改革,保障他們的租金利益,永垂不朽,結果社會無法流動,大學生沒有出路要去外國做傭工,暴力和騷動、叛亂不止─我說的國家是菲律賓,但任何國家選擇這條路最終都會變成這樣。

當然,在菲律賓你當大地主還是很爽的,還是可以指責是那些窮人的祖先不爭氣沒圈了大量地產,才淪落到要去當外勞。

共產主義成為災難的國家,都是在土地的價值遠超一切下,一堆人把大部份收入花在土地上,痛苦的生活爆發開來,結果在共產主義浪潮下跑進去殺了地主全家。保障土地利益去到終極的結果,也是自毀。至於那些阻擋了共產主義革命的國家,都是自行先做了土地改革,臺灣自己的耕者有其田,也是這樣,日本在明治維新後也做過土地改正,而戰後也有農地解放運動─要地主以極廉價的價錢,賣回給在土地上工作的人。

任何一個明白的政府,都會知道在問題惡性循環得太嚴重之前要解決它,讓國民不致成為租金和房地產價格的寄生蟲,至於死都不願意這樣做的政府和國家,最終就會走向動盪,內鬥,經濟結構病態,最後以暴力和血腥的方式滅亡。房地產的收入,越遠離人類靠自己創造價值能得到的,代表那個國家越衰老,要重生就必須使收入交給願意冒險創富的人,而不是搶奪那些有限土地的人。

房地產,不是和鴉片很像嗎?經濟上的鴉片也是一種鴉片,他讓爽的人很爽,沉醉其中,渴望不斷得到更多物業,穩穩賺就致富。可是他不會產生任何對人類文明或社會有意義的價值,他也在吸取實業的投資,破壞經濟結構的健康。

這其實也不是百年,而是千年的爭論了。

馬克思講的是共產主義。

孫中山也說漲價歸公。

靠租金生活會使人類變得懶惰保守,這點應該是自古已有很多人看出的問題。這就是既得利益者,而當他們憑著財富的優勢入主了政治權力,再制訂保障這種優勢的法律,則,人類社會就會走向衰落和滅亡,千年來都如此。

即使是資本主義的泰斗,《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的作者亞當,斯密(Adam Smith)都說過了,市場經濟要能健康運作,前題就是政府和資本之間關係要越遠越好。如果政府與資本緊密的合作,政府主動保障既得利益,甚至是死守既得利益的話,市場就會失效,會為了保障那些租金收入犧牲整個社會。即使前人說了那麼多,但是我們的課本上卻不會教。

我說的話並無任何創見,就是把前人的觀察綜合一下而已,到頭來,核心思想還是不變的,社會要發展,收入就該放在創造財富的人,而不是掌握各種既有法律權利(如遺產)的人。

問:所以土地漲價歸公,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嗎?

答:漲價歸公又涉及一個問題,誰是「公」?

政府不一定就是「公」,政府也可以是「私」,甚至可以說,在人類歷史當中,政府自古以來都是私大於公。大部份時間,政府都是服務統治者,而不是服務公民的產物。

當政府本身的結構沒辦法維持公眾利益,則這就不是公,而是官,也就是一群能夠入主政府的階層,可能是貴族,王族,或者官僚。那麼到時變成的也只是漲價歸官,不是歸公,而官僚有權力,就有辦法將這些所謂公共財富,合法的中飽私囊,那就叫利益輸送;被抓包的,就叫貪污而已。

cover_ex-02

 

 

 

(本文為《逗點文創結社》授權刊載,摘自《第一章:有沒有薪低房貴,青年困局的八卦?》,作者:鄭立 Cheng Lap,欲閱全文請見鄭立 Cheng Lap 新作《有沒有 XXX 的八卦》,非經允許,不得轉載;首圖來源:Lordcolus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居高不下的房價趕走年輕人,城市就只會走向老化死亡

歷史告訴你:縱容炒作房地產,就是王朝衰敗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