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每日一冷 Mr. Friday
威利~ 哩金罵底都位?
許多人小時候,應該都玩過《威利在哪裡?》。這部繪本有趣的地方,除了讀者必須在密密麻麻的人群中尋找「威利」之外,圖片中許多精彩的小細節,也充滿著讓人會心一笑的幽默。不過,你知道嗎?在台灣人人都在尋找的「威利」,在其他國家可不叫這個名字。
還記得今年年初,在法國發生的查理週刊總部槍擊案嗎?
當時法國民眾為了譴責恐怖分子,發起了一連串聲援「查理週刊」的活動。其中,就有法國人以「Où est Charlie?(查理在哪裡?)」為標語,並且配上「威利」拿著鉛筆流淚的圖像,向受害者致哀。
當時,法國人之所以直接採用《威利在哪裡?》的梗,原因不為別的:因為,「威利」在法國就叫做 Charlie。
《威利在哪裡?》的原作者,是英國插畫家Martin Handford。他於 1987 年出版童書《Where’s Wally》之後,就有 28 個國家陸續購買了此書的授權。
為了讓這些國家的出版商便於翻譯,英國給予了每個國家的「威利」不同的名字與性格。除了法國的 Charlie,「威利」到了德國變成 Walter、瑞士 Hugo Valle、丹麥 Holger、捷克 Valdík、土耳其 Gezgin Veli Ali、俄羅斯Уолли (Uolli)、日本ウォーリー (Wōrī)、越南 Văn Lang。(各國名單)
經過在地化之後,把「威利」的名聲打得最響亮的,就屬美國版的《Where’s Waldo?》了。在英國,Wally 的原始設定只是一個聰明卻搞笑的卡通人物;然而在美國,Waldo 被授權的角色設定,卻是一個潮到出水的科技旅遊者。
正因為美國出版商贏在行銷這點,Waldo 的名氣甚至超過原版的 Wally,並且開始出版許多周邊商品。而這份影響力也傳回英國:當原作者 Martin Handford 替《Where’s Wally?》的新書創作反派角色的時候,竟然取名為Odlaw(中譯:奧德)。
你注意到了嗎?Odlaw 正好就是 Waldo 的反向拼音。這樣的巧思,對於美國《Where’s Waldo》的讀者而言也許會覺得有趣,不過對原版英國《Where’s Wally?》的讀者而言,卻一點意義也沒有。

不論在哪個國家,《威利在哪裡?》都是一套老少咸宜的遊戲書。以各位讀者的年紀,也許你已經找到「威利」,也揪出隱藏在書頁中的其他角色,並發現了許多幽默的蛛絲馬跡。不過,在今天介紹了不同國家的「威利」之後,你有辦法從這些國家的版本中,發現「威利」不同的角色性格嗎?
「威利」到底在哪裡?還有得你找的!
西元 2011 年,在都柏林的梅瑞恩廣場,同時有 3,872 人扮成「威利」,創下紀錄!(Photo Credit: infomatique ,CC licensed)
(本文為每日一冷授權刊載,粉絲專頁:每日一冷,非經允許,不得轉載;首圖來源:haegemanrobbe,CC licensed )
本文來源:
#本日冷知識 924
//
你知道嗎?【「威利」在哪裡?】# 本日冷知識 924 許多人小時候,應該都玩過《威利在哪裡?》。這部繪本有趣的地方,除了讀者必須在密密麻麻的人群中尋找「威利」之外,圖片中許多精彩的小細節,也充滿著讓人會心一笑的幽默。不過,你知道嗎?在台灣人…
Posted by 每日一冷 on Thursday, June 25,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