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99318214_4d715921fc_k

◎撰文/何宇軒

這是一篇聽講座的心得。筆者昨天到台灣人權促進會,參加監所關注小組陳惠敏老師主講的監所改革講座,比較大的感觸就是關於囚情與刑期的平衡,而這個問題在高雄監獄狹持案已經可以看得到。

 

  • 把人關到死,說比做容易

或許比起死刑廢除爭議來說,無期徒刑才是更大的問題。當社會上要求判了無期徒刑就應該關到死不准假釋、支持廢除死刑的論點也以終身監禁作為配套(換言之,要能廢除死刑,某程度是建立在獄政制度完善的前提上)的時候,似乎是把人當作一個物品,只要靜靜收在倉庫裡,把門關上,就不會有事。

「把人關到死」說起來很容易,但不能忽視,這種「沒有希望」的絕望感就是導致高雄監獄轄持事件的原因之一。人不可能靜靜擺在那邊就沒事,只要是活生生的人就會有各種複雜的問題,這牽涉到生活的自理、各種生理需求、獄中的階級文化(很多人都以為在獄中就是吃免錢飯,但高雄監獄事件可以知道,生活用品也是需要錢的,沒有家人接濟的人就是過得比較坎坷,必須求別人幫忙,這也解釋了為何有些白領罪犯在獄中就是可以過得比較爽,因為錢的事情都打理好了,所以階級差異就出現了)等,另外也牽涉到高齡受刑人的長期照護以及醫療的種種問題。

 

  • 監獄高齡化,逃不了的問題

說到長期照護、高齡監獄,昨天聯合報 Plus 的臉書小編,在張貼日本高齡監獄設施的新聞時,還特別帶風向提到「不知道受害人家屬可接受嗎?」,筆者的意見是,這種思考單一的新聞呈現方式非常不可取。要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指責受刑人是很容易的,「誰叫你要做壞事被關進來啊,活該」,但是實際面的監所管理,是大多數在鍵盤前高唱正義的人士不會去碰觸到的,就好像把灰塵掃到床底下,看不見了,可是它還是在,只是你覺得看不見所以無所謂罷了。

但是它問題就是在那邊,就是有人要去處理。說難聽一點,就算跟中國的監獄一樣,常有人死在裡面(註 1),好歹也要有人去收屍吧?只是當然不會是鍵盤前的你去收而已。

 

  • 只提高酒駕刑期,卻造成反效果

另外一個讓人有不同思考的面向是關於酒駕的問題,再度凸顯一味提高刑期卻沒有從源頭控管造成的弊病。講師提到,酗酒的成癮症狀其實比吸毒嚴重,所以酗酒者被關在監獄裡(而沒有接受戒酒治療)的暴斃機率會比吸毒還高,檢察官也知道這一點,所以反而會更傾向緩起訴處理。

實在是一件很諷刺的事情,就是因為人民對酒駕深惡痛絕,但是反映民意的立委除了像競標一樣加碼刑期之外卻不提出其他的配套,導致問題根本沒有解決,反而是反效果。

 

  • 監所人權 vs 受害者保護,不是二分法

本文並不是要主張什麼無私大愛與寬恕(註 2),也無意回應「關注受刑人人權,那誰來關注受害家屬人權」這種簡單的二分法邏輯。只是想提出另一種思考:當我們只想用眼不見為淨的心態來看待監所、以為把人丟進監獄再把門鎖上就沒事的時候,是否已經陷入把問題過於簡單化的盲點?而這樣的思考,或許會讓抱持支持死刑觀點的人士受到鼓舞,畢竟把這些「人渣」都一槍斃掉,似乎也挺省事的?只是就算一個國家有死刑,也無法完全取代監獄;要把死刑的適用範圍擴展到多大才夠?想必又是另一個更艱難的話題了。

註 1. 講師也提到中國監獄,常會有受刑人不明不白死在裡面的情形。後面收屍的比喻是筆者所加,與講師無關。

註 2. 本人極度討厭寫這種澄清語句,但還是要寫以免有人看不懂。

(文章來源:Knowing 授權,原文標題:【比起爭論要不要廢死,或許監獄人權才是更該關注的問題】,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圖片來源:Martin Fisch,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