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_0f836c3eb3c0e047bac33bc1b750cfae

從鄭捷到龔重安、從弒親血案到恐怖情人,每逢有泯滅人心的重大刑案發生,台灣民眾的怒火就會隨著媒體報導不斷升溫,但經過這麼多年劣質媒體的洗禮後,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當這些社會案件一再於台灣社會發生時,台灣媒體似乎有這麼一套 SOP,操控著你我的內心世界:

 


【1st. step:製造恐慌】

i1685813

新聞發生當下,一定要搭配猶如哥吉拉電影配樂的背景音,接著,主播以驚慌的口吻敘述刑案的第一消息,配合著眼花撩亂的跑馬燈,我們只需要在吃飯時抬頭翻個白眼,就能知道「喔,又出事了呀!」「這社會病了!」然後繼續低頭把吃到一半的排骨飯嗑光,用最冷漠的態度,最直白的喜惡,「關心」著這些社會黑暗面。

將台灣民眾對一件事情的認知深度,排除在大腦皮層之外,是這些台灣媒體的最大貢獻。

【2nd. step:醞釀仇恨】

640x360

在媒體的煽動下,「嫌犯」的稱謂前方加上了「令人髮指!」、「人神共憤!」、「喪心病狂!」等充滿驚嘆號的浮誇形容詞。後製則是三兩下就將嫌犯的犯案經過,用簡陋的圖卡呈現在螢幕中,透過不斷重播的行兇模擬畫面,加深觀眾仇恨值,上網留言洩憤、把躺著也中槍的廢死聯盟拖出來戰早就不稀奇,最近更進化到跑到警察局門口「以暴制暴」教訓兇嫌,才夠煞氣。

將這群信奉「溫良恭謙讓」的平民老百姓憤怒值點滿,甚至大開殺戒,是這些台灣媒體的最大貢獻。

【3rd. step:名人帶風向】

在電視台為了收視率,24 小時疲勞轟炸這則新聞的情況下,許多意見領袖也不得不對這起「社會案件」表態,包括那些平時對於公共事務、主權議題漠不關心的台灣藝人,在這種引發社會高度關注的刑案爆發後,第一時間絕對會通通跳出來「反對廢除死刑」,媒體也很捧場的給予版面報導。

20150531-77424_bm

但回頭一看,現在是 2015 年,死刑還沒被廢除,馬英九也從沒說要廢死,這些人的發言,就像在宣示「我絕對不會在高速公路逆向駕駛」一般毫無意義可言,但透過媒體的報導,依舊撫慰了不少看兇殺新聞看到心靈受創的台灣人,順便排擠了廢死支持者的言論空間。

一手給予這群藝人曝光空間,另一手卻毀滅各種議題的理性討論空間,是這些台灣媒體的最大貢獻。

【4th. step:白癡獨家】

隨著同性質新聞轟炸太久,主管便開始要求挖個獨家,於是乎「龔重安吃自助餐,付一百元,找五十元」(上方影片) 這種事情也能讓電視台主播驚呆了!而最愛拿著溫度計、油條實地模擬的電視台記者,也順勢製作了一段「跟著龔重安一起去殺人」的新聞,鉅細靡遺的描繪龔重安行兇前幾點出門、在哪吃飯、吃些什麼、如何翻牆,頓時化身為食尚玩家主持人一遊北投。

用無聊透頂的獨家消息培養觀眾的偷窺慾,把觀眾當白痴,是這些台灣媒體的最大貢獻。

【5th. step:維護主流價值】

news

媒體開始蚊子吸血般,將嫌犯的各種背景一一榨乾成為毫無價值的新聞篇幅,包括嫌犯的住處、童年、家人、工作、感情、臉書上的 PO 文,都成為媒體揣測嫌犯「成魔」的原因之一:小時候人緣不好、失業在家多時、常沉浸電玩、感情受挫,這些再尋常不過的習性,都成為媒體有色眼鏡照射之下的「犯案預兆」。

將這些次文化和行為跟犯罪畫上等號,藉此鞏固社會的主流價值,是這些台灣媒體的最大貢獻。

【6th. step:消費家屬悲傷】

去年鄭捷父母為孩子在媒體前公開道歉的狼狽模樣,還記憶猶新,結果神通廣大的台灣媒體,在今年又在短短幾小時找到龔重安的哥哥,想當然爾,慎重的道歉儀式在媒體的營造下便成為例行公事。在媒體的鏡頭前,他們悲痛與悔恨的情緒,和被害者家屬的眼淚一樣成為媒體鏡頭下的商品,一再被播出,到頭來也只是為了收視數字。

275181-XXL

最狠的是,更多媒體事隔數月後,還會重新剪輯新聞片段製播成「特輯」,配上臨時演員演出的犯罪內容,毫不留情的再撕裂一次當事者家屬的傷痛情緒,美其名是要「記錄歷史」,事實上也不過是廉價的重播事件精華。

一再的用影像文字消費當事者家屬的悲痛情緒,用來煽動讀者,是這些台灣媒體的最大貢獻。


看完了這些台灣媒體的「標準作業程序」,現在再回過頭想想,當我們不斷在怒罵台灣媒體「腦殘」的同時,我們是不是也在不知不覺中,被這些誇張報導所描述的兇嫌模樣給激怒,最後漸漸潛移默化,成為這些媒體心目中理想的觀眾模樣?

別再說廢死團體理盲濫情了,你不也正被濫情的媒體,餵養著他們所生產的大量垃圾資訊嗎?

(首圖來源:蘋果即時;內文圖片來源:Nownews / 蘋果即時 / 翻攝自網路 / 三立新聞)

延伸閱讀

我是這次三峽隨機砍殺事件的受害者,我有話要說

日本的慘痛經驗告訴我們:死刑不能遏止無差別殺人事件

他割斷的不只是頸子,而是社會的理智線

法官判死大快人心,但「殺人償命」的報復心態算是正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