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13498633_8e1d1d70cf_z

作者:湯譜生

兩百多年前,大量的漢人來到了宜蘭平原,把原屬於平埔族的大量土地佔地圍墾,造成平埔族人的家園不保,1821 年,當時清政府官員以保護平埔族人土地權益的名目創設了「加留餘補」的政策。從烏石港到濁水溪口 (今蘭陽溪口) 這段長約三十於里,寬僅一、二里的沙崙地,即所謂的「加留沙埔」保留地。而溪南每個噶瑪蘭聚落周邊,並依聚落的大小,在村界周邊劃設二里或一里的土地,做為每社「加留餘埔」保留地。而加留餘埔之外廣大的「無主土地」才分配給漢人開墾,讓漢人成為這些土地的主人。

至於原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噶瑪蘭人最終如何呢?由於大量的外人入侵,連最終的保留地也被外族拐騙,導致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噶瑪蘭人不得不放棄了他的家鄉土地,踏上了遷徙的路途。1840 年到 1850 年間,溪南的加禮宛、打那美、打那案鐤橄社先前往冬山鄕的打那美 (永美村),再由此分二批,一批移至蘇澳鎮南方澳,另一批移至花蓮奇萊平原。由加禮宛社經過蘇澳,海路移至現在之花蓮縣奇萊平野北邊之米崙山附近一帶,(為此地方被稱謂加禮宛平野之由來)。1876-1879 年已有武暖、加禮宛、竹林、瑤高、七結、諸乘等六部落。到了 1879~1899 年此加禮宛五社一路沿中央山脈與東部海岸山脈間之臺東縱谷平原南下,直至光復鄉東富、西富、北富等村(太巴塱)南方之馬佛社(現西富社)。另有一支遷徙族群,進入東海岸,一路沿海南下,自花蓮縣豐濱鄉磯崎村(加路蘭)南至臺東縣成功鎮忠孝里(成廣澳)。

兩百多年後的今天,我看到了另一個版本的故事在這塊土地發生了……

大量的外地人入侵宜蘭,每到假日交通大打結,到處都是人潮,農田卻插滿了『出售』的標語,2015 年 3 月 23 日仲介業者集結 300 人,以「農民」的樣態集結在縣議會「反農舍審查辦法」,3 位「守護宜蘭工作坊」的志工無懼的站在群眾前,表達守護農地價值的堅持,卻被仲介業的成員高喊『要種田去別地方種!』

原來,時代的巨輪從來就沒有停止轉動過,噶瑪蘭族人的歷史悲劇並沒有帶給我們警惕,生活在宜蘭這塊土地的人就註定要飄流嗎?我們的年輕人到外地去工作,宜蘭卻變成了「台北人的後花園」,有大批的土地掮客來誘騙老農們賣地,以著「保障農民權益」、「農地價格」來正義其誤謬的「農地價值」觀,用以蠱惑老農、地主賣地,佃農、新農卻面臨無地可耕的窘境。

這無異是現代版的『加留餘補』,宜蘭人是否最後會像「噶瑪蘭人」流放他鄉?農田是否只剩下「種農舍」的用途?要如何守護宜蘭的價值?端看你我睿智的選擇了!

(文章來源:湯譜生授權,原文出處:雪隧觀點 –從噶瑪蘭人遷徙的歷史悲劇看宜蘭的農地議題,圖片來源:Blowing Puffer Fish, CC licensed,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