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美國第一夫人,現任紐約州參議員希拉蕊柯林頓上周宣布,她將出馬爭取民主黨的總統提名,擁有黨內超過六成支持度的她幾乎篤定能獲得提名。
希拉蕊是美國政界極少數敢在公開場合以人權對中國嗆聲、勸台灣不要太依賴中國的人,她能順利當選嗎?當選後會繼續對台灣保持友善的態度嗎?台灣有沒有機會藉此突破現在受制中國的外交格局?以下是我們的評論。
紐約州參議員希拉蕊·柯林頓 (Hillary Rodham Clinton) 12 日在 twitter 上宣布,將參選下一任美國總統。民調顯示,她取得了 6 成以上民主黨人的支持,黨內其他對手支持率遠遠落後,希拉蕊獲得提名的可能性相當高。
八年前希拉蕊以「美國的解方」(Solutions of America) 作為初選口號,卻在黨內初選時,意外敗給菜鳥歐巴馬。當時歐巴馬提出更有力量、也更親民的口號:「是!我們可以!」 (Yes, We can!)
這次希拉蕊痛定思痛,一改八年前強勢作風,反而以親民的姿態面對選民,富甲一方的她更不只一次公開譴責貧富差距。看來,歐巴馬教會她不少事情。
然而,希拉蕊的總統之路也非水到渠成。民主黨內的左派,對柯林頓夫妻廣闊的政商網絡非常反感,他們更想提名麻州參議員、消保戰將伊莉莎白·華倫 (Elizabeth Warren) 角逐總統大位。此外現任副總統喬·拜登 (Joseph Robinette “Joe” Biden) 對於參選仍未鬆口,兩人都有一成左右的支持率。
同時間受矚目的,還有馬里蘭州即將卸任的州長馬丁·歐麥利 (Martin O’Malley) ,大學時他就自組樂團四處演唱,踏入政壇後仍不放棄音樂夢想,每次登台必帶吉他自彈自唱炒熱氣氛,因此被認為是民主黨內最具群眾魅力的新人,他有沒有實力再演一次新人傳奇?很多人都在看。
敵對黨陣營共和黨方面,目前黨內雖然山頭林立,但在共和黨內的極端保守派 (茶黨) 不攪局的前提下,要整合出足夠資源面對希拉蕊,還是有機會。民調顯示,佛羅里達州州長傑布·布希(Jon Ellis “Jeb” Bush,也是前總統布希的家族胞弟,按照台灣的習慣是不是要叫小小布希?)目前在黨內民調領先,緊追其後的,則是威斯康辛州州長史考特·沃克(Scott Walker),兩位都是具有全國知名度的人物。
不過,對台灣來說,希拉蕊參選的新聞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她是最敢對中國崛起強硬發言的美國當紅政治人物。如果希拉蕊真能抹取選民心中對她「假掰工心計」、「不善外交」、「搞政商關係」的負面印象,獲得明年 (2016) 7 月底的民主黨大會提名,進而當選美國總統,對台灣及兩岸會有什麼影響?
- 希拉蕊的中國挑戰:人權與外交孰輕孰重?
希拉蕊在國務卿任內提出「重返亞洲」政策,剛好踩在中國崛起的痛腳上。
希拉蕊說要重返亞洲,也以實際行動援助東南亞國家,使得周圍國家再度爭取到與中國談判的一點籌碼。2010 年東南亞多國破天荒聯合要求中國坐下來,針對南海議題與東協國家進行多邊對話,就被認為是希拉蕊的手筆。最近盛傳越南與菲律賓合作抗衡中國的消息,也是希拉蕊重返亞洲政策留下的遺產。
此外,在國務卿任期內,希拉蕊曾處理過王立軍以及陳光誠兩位處境迥異的投誠者,前者直接開啟了現在仍在延燒的薄熙來案,後者則一如往常的引發中國對人權議題的反感。因此希拉蕊宣布參選總統後,中國網民馬上群起攻擊,反對她的網民人數,甚至比反對共和黨的人還多。
中國對於希拉蕊在國務卿任內「干涉中國內政、阻撓中國崛起」的行為記憶猶新,即使不少北京要員與柯林頓夫妻私交甚篤,但這些個人情感不太可能促使北京放棄核心利益。
希拉蕊上任後會對中國抱持何種態度?目前還說不清楚。她不只一次說「我們沒興趣打壓中國」,但也多次重申她非常關注人權議題,當她擔任總統,沒有「上級」做擋箭牌,必須直接與中國往來時,她會怎麼做?面對中國的新區域戰略,她要如何應對?這些政策都得等到初選白熱化後才會陸續明朗。
- 台灣的外交挑戰:如何在兩強之間取得平衡?
回到台灣,由於台灣的獨特歷史地位,歷任政府都必須盡可能爭取美國的善意,以確保台海的安全。希拉蕊過去一直關注亞太議題,並在朝鮮核談判、南海議題上有實務經驗,若希拉蕊上任,她將是一位熟知亞太局勢與台海問題,並且熟悉多邊外交運作的新總統。
對於這樣的一位領導者,台灣該做些什麼?
充分考慮台灣的核心利益,並理解美國的利益、與美國進行充分對話,是重要的第一步。2016 年要選舉的不只有希拉蕊,台灣的兩大黨也必須對此提出戰略與政策,才能獲得選民青睞。
目前台美兩國間最迫切的議題是「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簡稱 TPP ) 的談判。TPP 是由美國主導、環太平洋地區共 12 國參加談判的重要區域貿易協定,台灣與韓國皆在 2013 年年底要求加入。由於台灣外交處境艱困,想與其他國家簽訂雙邊貿易協定非常困難,美國主導的 TPP 將是打破貿易困境的重要突破口。
然而,台灣在 TPP 議題上遭遇兩大問題,一是台灣內部仍在爭執全球化對國內產業帶來的衝擊。與中國簽訂的 ECFA 遭受到經濟、政治的雙重反對聲浪,以至於後續協定卡關,TPP 會不會招來同等的反對力道?二是台灣目前的貿易法規尚未符合 TPP 的標準,必須等待主管機關將這些國內規範逐步修正後,才有機會加入今年的 TPP 第二輪談判。
從美國的角度來看,東亞地區的區域問題除了台海、釣魚台等議題可能發生衝突外,台灣還因為太平島的緣故,成為南海議題的參與者。南海是中國、日本的海上貿易樞紐,因此歷次南海緊張必定吸引周邊大國的目光。台灣在南海議題上國微言輕,但如果能以南海議題為契機,與東南亞各國加強往來,將是台灣打破中美夾心餅乾處境的重要一步。
最後,我們應注意希拉蕊對於「人權」以及「中國問題」的看法。
由於歐巴馬政府在中東議題上灰頭土臉,這次總統大選中,共和黨必會拿外交議題、中東與亞太局勢,作為攻擊民主黨的手段。對此,希拉蕊在回憶錄與受訪中多次表示她曾花費許多心力了解中國,並與中國高層建立互信,雙方皆了解對方的核心利益所在,表示「我懂外交」。
世界正在快速變化,關心台灣今年的選舉,必須同時關心這些國際政治局勢的變遷。台灣能否讓未來的美國總統了解台灣的核心利益,並進而給台灣足夠的支持呢?下一任台灣總統無論是誰,勢必也得證明「我懂外交」才行。
- 延伸閱讀
有關希拉蕊如何勝選的觀察,天下雜誌有相當仔細的分析:《希拉蕊的第二戰,全世界都在看》⊙蘇巧寧
有關希拉蕊對中國的外交態度,可參考去年出版的希拉蕊自傳《抉擇》,商周出版;
亦可參考《Where does Hillary Clinton stand on China and Russia》⊙Steve Clemons 也有簡單的分析
有關希拉蕊對台灣的態度,可參考其 2014 年訪台報導,雖不能排除是 318 運動後的場面話,但還是有參考價值:
《Reliance on China makes Taiwan vulnerable》 ⊙Taipei Times
中國時報難得有篇立場中肯的評論,可供參考:《不必期望希拉蕊改變兩岸格局》2015.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