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地球圖輯隊
義大利文化資產非常豐富,無論是雄偉的羅馬競技場、著名的比薩斜塔、海神噴泉、西班牙台階等都讓人目不暇給,但是,你知道嗎,義大利的文化資產太過豐富,造成了管理上的困難,也讓 CNN 羅馬特約記者馬切蒂質疑,義大利政府根本不懂藝術。
#1 圖為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大師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Photo credit: [email protected]
- 最多世界遺產的國家
擁有豐富藝術文化資產的義大利,每年吸引成千上萬的觀光客前往,但過多的文化資產卻讓政府頭大,CNN 羅馬特約記者馬切蒂(Silvia Marchetti)點出了義大利目前面對的困境:
「在義大利,有句俗諺叫『過猶不及』。
我們被太多畫有壁畫的教堂、中古世紀城堡還有羅馬遺跡包圍,我們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更別說好好的保護這些資產。我們對它們的價值與美視而不見。
在義大利,從博物館到考古區域以及歷史遺跡,我們大約有 5,000 多個「寶石」(註:此處指文化資產)。
義大利更是全球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世界遺產認證最多的國家,總共有 50 個。其中有些因為不受重視,缺乏公共資源而搖搖欲墜。還有 42,000 個文化資產受到土石流、洪水與天災的破壞。」
#2 圖為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認證的聖方濟各聖殿,內部壁畫斑駁失修,修道士們只能仰賴群眾募資修復。Photo credit: Katie
- 寶藏太多好頭大
「名列世界遺產的亞西西的聖方濟各聖殿 (Basilica of Assisi) 是聖方濟各長眠的地方,義大利沒有好好保護這個地方也成了國家的恥辱。聖殿中的壁畫是由文藝復興時期大師喬托 (Giotto) 等人繪製,目前壁畫正一片片剝落,亟待補救。修道士們絕望地發起募資計畫,希望能募到 50 萬歐元 (折台幣約 1,691 萬元)。我們現在在談的遺跡是全世界最大的朝聖地之一,聖殿本身更是具有驚人的藝術價值。
我記得有一位美國同事曾問我:『義大利究竟怎麼處理巨大的文化遺產?』
好問題。
如果別國有我們自誇的一半,他們一定做得比我們還好。弔詭的是,如果我們要照顧的只有羅馬競技場或威尼斯,工作可能容易得多。但我們不是,麻煩在義大利不知道怎麼利用這些寶藏。」
#3 圖為義大利維蘇威火山腳下的龐貝古城,2013 年大英博物館的龐貝展獲得國際關注。
Photo credit: Glen Scarborough
- 二百五的旅遊局
「拿 2013 年大英博物館成功的龐貝展來說,我們有真正的龐貝,但英國卻能將龐貝推銷到全世界,而真正的龐貝上全球頭條只是因為常常倒塌。
更糟的是,義大利不認真推廣文化資產。
身為一名旅遊作家,我每天不幸地得和義大利旅遊局打交道,這就像場戰爭,很多辦公室不願意提供資訊,也沒有旅遊景點的漂亮照片。我發現我根本就在求他們,但其實應該是他們要來求我。
令人傷心的事實是,在義大利照顧文化資產主要多虧私人基金或贊助者。群眾募資已經拯救過波隆納的聖路加拱廊 (San Luca Portico),羅馬競技場翻修也得感謝知名鞋子品牌 TOD’S。此外,一些有遠見的商人也在大改造搖搖欲墜的義大利村落,讓它們搖身一變成為豪華渡假村。」
#4 義大利政府選擇讓藝術作品保持原貌,而非修護,圖為義大利一處教堂斑駁的壁畫。
Photo credit: Nick Thompson
- 寧可擺爛
「但是,這不僅是因為公共資源稀少或是撙節措施才如此。這也與義大利缺乏藝術與文化的依戀感有關,也就是說義大利不珍惜國內寶貴的歷史遺跡。這可能與義大利人缺乏國家歸屬感有關,義大利儘管擁有幾千年的歷史,是全球最現代的國家之一,但直到 1861 年才統一。
義大利愛國政治家阿澤利奧 (Massimo D’Azeglio) 曾說:『現在我們已經創造了義大利,我們需要創造義大利人。』
這的確是件困難的工作,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還有好多因素會限制我們改造。
管理文化遺產的當局喜歡富有浪漫情懷的『腐朽的遺跡』,最好讓歷史遺跡保留原貌,甚至讓它們腐壞也沒關係,總比重建而『摧毀它原本的美麗』好。
每次地鐵工程挖掘時總會發現不知名的羅馬劇院或墳場,然後就宣布停工,不只大眾工程停工,連藝術修復也沒進行。」
#5 羅馬競技場是義大利著名的地標之一,每年吸引超過 6 百萬遊客。Photo credit: anpalacios
- 入場費太便宜
「義大利政府的保護和不在乎與遺忘畫上等號。
這個方法 (不修護遺跡,讓遺跡自然腐壞) 很鴕鳥,明明義大利可以做很多事,讓它們世世代代都可以靠觀光業過活。根據 Symbola 基金會的統計,如果義大利有好好利用它的文化與藝術,每年可以創造 2,140 億歐元 (折台幣約 7 兆 2,374 億元) 的產值,佔了義大利國內生產毛額 (GDP) 的 15.3%。
另一個棘手的問題就是文化太便宜了。
羅馬競技場 (Coliseum) 每年吸引超過 600 萬名觀光客,門票最多每人只要 12 歐元 (折台幣約 405 元)。馬泰拉 (Matera) 的地下墓穴只要 5 歐 (折台幣約 170 元),更別提有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 作品的教堂,有的甚至能免費入場。
我第一次參觀倫敦的西敏寺 (Westminster Abbey)、都柏林的聖派屈克大教堂 (St. Patrick’s church) 時嚇了一跳,我居然要付錢才能進去,而且還不便宜。
但你也可以說義大利在對外界開放這部分做得很好,但在某些『重要』地方收一點點入場費也不為過。」
- 何不交給私人照顧?
「義大利的心態也需要改變。
歷史遺跡和藝術作品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值得偶爾被拿出來展示。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空間展示全部,或沒有足夠的經費維護它們,為什麼不把它們交給其他國家去經營呢?或是把它們賣給有錢的商人?
每次只要觸碰到這類議題,都會讓官員怒髮衝冠,他們強調這些藝術作品屬於義大利人民,需要掌握在大眾手裡,即使大眾根本看不到也沒辦法享受。
究竟,擁有大眾遺跡好還是一個私人且成功的多媒體博物館好?」
#6 義大利政府打算將歷史建築交由私人經營,不少佛羅倫斯的別墅都深具歷史。Photo credit: Victor Wong
- 古蹟變身渡假村
「烏菲茲美術館 (Uffizi Gallery) 的秘密地窖藏有 2,500 件被遺忘的傑作,將有可能出租給私人。策展人擔心藝術作品在運送過程中受損,但是蜘蛛網和灰塵一樣也會傷害作品,不是嗎?
我們風光明媚的廣場、橋梁和繪有壁畫的城堡更該常常租借給奢華典禮或是億萬富翁的婚禮之用,或是可以為城市帶來上百萬資金的大型企業活動。誰會在乎租借給他人一晚,賓客過多造成當地居民停車困難。
此外,義大利還有 6 千座廢棄中古世紀『鬼城』,可以重建或是賣出以振興當地經濟。
義大利從 2012 年開始,為上百個藝術文化地點與歷史建築找買家,讓私人和國際投資客有 50 年的經營權。義大利得加快腳步,因為目前只有兩件成功,其中一件將佛羅倫斯的一棟文藝復興時期別墅,變成豪華的溫泉勝地。
沒錯,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但卻可能在一小時內瓦解。」
編註 01:對原文有興趣的朋友,請參考“Does Italy care enough about its crumbling artistic treasures?”
編註 02:地球圖輯隊精選評論文章,希望能幫助網友從多面向思考。本文意見為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原作者馬切蒂是羅馬的特約記者與作家。她的報導內容涵蓋金融、經濟、旅遊以及文化,文章散見多家媒體。
延伸閱讀:
《神鬼戰士滿街跑 義大利歡慶羅馬建城 2766 年》
《買不起快意人生 義大利人不再健康浪漫》
《反對節衣縮食 義大利跟進希臘》
(本文轉載自地球圖輯隊;原文標題:文化資產太豐富 義大利政府好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