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子寧 攝影│鄭名娟

食物有百味,人生亦有百味

世界上沒有一種人叫做「窮人」

流浪、落魄、貧困都是一種狀態

是人生的不同風貌,不同味道

~人生百味

你是否曾經走在街上,經過了街友的身邊卻不敢與之對眼?你害怕,因為他和你如此不同,你們穿的鞋子、住的處所無一相似。所以你瞥開眼,下意識避開眼神交流的機會,彷彿沒看到就是不存在。

你是否也曾經在等紅綠燈時,擔心被坐在輪椅上的身障人士或年長者推銷商品?你巴不得紅燈趕快變綠燈,好讓你可以趕快逃離現場,不用面臨看著整籃價格昂貴的面紙、口香糖或抹布,卻不忍心對他們說「不」。

畫界線,切開我們跟你們是很容易的事,讓我們可以理所當然的往他們身上貼標籤,或把責任推給特定的單位或機構負責,好似這些都與他人無關。

看到這群被大眾忽視的人們,這些隱形的歧視啟發了 3 個年輕人,主動成立「人生百味」團隊,希望透過簡單有趣的計畫,把人們推向平常只敢在一定距離外偷偷觀察的對象,也把被體制排擠至邊緣的人們努力拉回。

「看不到,不代表不存在,更不代表與自己不相關,」人生百味的共同創辦人朱冠蓁認為,現今弱勢並不專屬於特定族群,這股無法獨立面對的無助感,深埋在社會大街小巷內,每個人都有可能遭遇。

為了消除這些「隱形的歧視」,甚至更進一步培力身處弱勢狀態的人們,朱冠蓁、巫彥德和張書懷從 2014 年 5 月陸續開始了 3 項有趣的活動:「把回收拿給阿公阿嬤」、「石頭湯計畫」,以及「街賣計畫」。

延伸閱讀:「臺灣吧」製作人謝政豪:找到屬於自己關心台灣的方式,才是真的「出關播種」(內文第一則人物故事為朱冠蓁)

「把回收拿給阿公阿嬤」是透過線上協作的方式,讓台灣各地的網友可以直接在人生百味架設的網站上標註出住家附近靠回收維生的阿公阿嬤,建立起一個完整透明的資訊,讓民眾可以就近將回收物拿給他們,讓他們不用再推著沉重的推車步行數里。

而「街賣計畫」剛剛起步,他們想改變街賣者販賣的商品,與從事友善耕作的小農及產品實在的商家合作,推出街賣體驗包。讓消費者實體接觸及小量購買好的農產與食物,進一步推廣農食教育。不只照顧了街賣者,同時也照顧鄉下轉型中的農夫,建立互助合作網,「使街賣者尊嚴販售,不兜售尊嚴。」

最為出名的「石頭湯計畫」更是有趣,他們向社會大眾募集多餘、用不到的食材,每月選定一天根據時令安排菜單,邀請志工一起料理這些食材,再運送到台北車站發送給周邊的街友們共享。目前已進行 9 場活動,每次都送出近百份食物,總計服務了逾 800 人次,溫暖了無數街友們的心。

  • 你我的距離,一碗熱湯就能拉近

石頭湯的概念其實來自一則歐洲的古老故事,飢餓的 3 位士兵來到一個小村莊,但村民擔心士兵太會吃,於是把家裡的食材都藏了起來,機智的士兵突發奇想,對村民說他們可以用石頭煮出一鍋美味又豐盛的湯。

村民不信,看著士兵生起火、煮起石頭,不時嘗嘗味道,一邊嚷著如果加顆馬鈴薯味道會更有滋味。好奇的村民非常期待這鍋湯,於是紛紛從家裡拿出藏起的食材,便湊成了這鍋從無到有的石頭湯,不只美味,更象徵了分享與友善的寓意。

人生百味接續故事的美意,向社會大眾募集多餘食材,不只解決了現代人常常浪費食物的問題,更將這些食材拿去幫助需要的人。有趣的是,最初朱冠蓁也像一般人一樣對街友有著刻板印象,但「靠著一碗麵、一碗湯,你就可以把人跟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也才知道,街友們不但不會危險、搶食物,甚至還會溫馨的幫正在休息的隔壁街友留食物。

「我們因互不認識而容易猜忌懷疑,太多刻板印象造成隔閡,少了好多機會去進一步了解。」人生百味促成了很多志工與街友的第一次接觸,有些個性害羞的志工主動與街友阿伯分享食物,這短短一步的距離,就有機會讓他們下次在北車相遇時微笑打招呼,而這是多不容易又窩心的一件事呢?

當我們擁有時,常會忘記有些人少了。最初的最初,不過是想讓街頭上的人們,收到碗溫暖的熱粥。這碗粥不必精緻豪華,但要能熬出如家般的味道。收集過剩食材、共同料理、抬著大鍋到北車分享,這是每個人聽到都覺得傻且費力的方式。

但當一碗碗簡單新鮮的料理透過參與志工的手分享給街友;當所有人席地而坐、不分職業性別年紀地閒聊;當每次有人感嘆說道,他過去想做些什麼但總是覺得自己力量太小。我才發現這發想簡單的活動,真正串聯起了什麼。

— 朱冠蓁

  • 串聯,從學運開始

人生百味的開始,是 318 學運帶起的改變。學運,讓這群年輕人過往平靜生活產生質變,不再輕易對小確幸滿足,而是充滿了對公平正義更直搗源頭的渴求。

朱冠蓁、巫彥德和張書懷 3 人當時也參加了靜坐的行列,當抗爭現場內學生高聲疾呼的同時,他們看見的卻是會場外圍那些平時隱而不見的人們:他們是徒步走了數公里到這裡收回收的阿嬤、是因為在會場索取物資而被斥責的街友⋯⋯。

巫彥德說,當時許多物資都因為吃不完而被丟掉,卻又不願意讓街友們索取,這是一件很弔詭的事。「也許是場地的關係,比較不方便直接在那邊發放,所以我們 3 個就把剩下的物資帶去龍山寺一帶給遊民們吃。」

這場學運帶給他們的不僅僅是政治上的覺醒,更因為這場 24 小時不分日夜、沒有圍牆的活動,進一步與社會上陰暗的那個角落有了對話的可能性。

於是,他們為徒步走了數公里到這裡收回收的阿嬤開了「把回收拿給阿公阿嬤」的網站,希望能幫助他們收到更多附近居民的回收物,不必再走遠路;他們也在學運結束後發起「石頭湯計畫」,把社會上多餘的物資,煮給真正需要的人。

你問,他們為什麼要做這些麻煩事?捐錢不就好了嗎?人生百味認為,唯有透過真實的接觸,你才能體會到,弱勢不是一種族群,弱勢只是一種狀態,每個人都可能遭遇。他們不是別人,他們與我們沒什麼不同。只有理解這件事後,社會才能靠得更緊,一旦人與人之間靠緊了,就不會再有社會邊緣人。

  • 下一步,讓街賣者不只賣口香糖

在往返公司或學校的路上,您一定看過這些人──他可能是身心障礙者,坐著輪椅賣著口香糖與抹布;他也有可能年事已高,卻風雨無阻地兜售玉蘭花;她也可能是受暴、因故離婚、中年失業的單親媽媽,必須邊照顧小孩邊做著小本生意。

你知道他們的商品毫無競爭力但你偶爾會掏錢,卻僅僅是因為同情、或是掏錢買一個紅燈時間的安寧。

人生百味團隊正在籌備的「街賣者計畫」,就是希望可以從根本改變街賣的本質,讓他們的商品有競爭力,不再需要靠別人的愛心生存,而是販售商品的價值。巫彥德說:「只出於同情的街賣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街賣者永遠不能升級、永遠不能做得更好,因為當你看起來不夠可憐時大家就不會再買你的東西了。」

也因此,人生百味決定以社會企業的模式繼續前進,今年搬進了大稻埕內的眾藝埕,希望成為這群街賣朋友的友善供應商。透過產品重新包裝、網路行銷及其他活動,讓街賣者販賣台灣優質小農產品,成為自然農法農產品的第一線通路,不只提升街賣的品質,也同時幫助台灣優秀的小農們。

人生百味的 3 個有趣計畫,無非是希望可以扭轉社會對弱勢的刻板印象,也讓這些人有更多機會可以從人生的坑洞裡爬出來,脫離弱勢的狀態。下一次,當我們再度與這些朋友街頭相逢,也許可以不再畫出那條區分你我的線,冷漠的轉頭,取而代之的是溫暖的微笑,四海之內皆朋友。

支援最前線

1 把回收拿給阿公阿嬤 (//agoama.tw):你知道哪裡有收回收的阿公阿嬤嗎?幫忙在地圖上標記出來,或是找到你家附近的阿公阿嬤,順手把回收物交給他們吧!
2 石頭湯計畫 (//doyouaflavor.tw):你家有用不到的食材嗎?想成為街友們的大廚嗎?無論是捐贈食物或應徵志工都可以聯絡人生百味。
3 街賣者招募:如果你正好認識需要幫助的街賣者,並且也有嘗試意願,請私訊給人生百味 (https://www.facebook.com/Do.you.a.avor),私訊中註明地點、街賣者特徵,人生百味會招募合適的街賣者,成為日後在街頭上推廣台灣優良農產品的夥伴。

(本文、圖片皆為30 雜誌授權,原文標題:讓社會不再有邊緣人,非經允許、不得轉載。)

Screen 2015-04-20 1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