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樂樂
Hello,我目前就讀於臺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
夏季世界大學運動會(簡稱世大運) 素有「小奧運」美名,臺灣申辦了五次,終於正式取得主辦資格,並將在 2017/8/19~2017/8/30 由臺北市主辦第 29 屆世大運。此活動不僅是臺灣第一次舉辦、也是臺灣歷年來獲得最高主辦層級的國際體育賽事。世大運給了臺灣站上國際舞台的機會,我們應該好好展現外,不妨先來看看日本是怎麼準備國際大型運動賽事。
- 2020 奧運在東京-理念:「提升都市力」
東京正式取得奧運主辦權後,開始思考的不僅是重新建設首都圈,更把眼光放得長遠,希望這些建設不只停留在 2020 年,而是能夠徹底提升「都市力」。最為眾人關注的便是地震防災及交通相關計畫,舉凡鐵道、機場、道路等硬體設備需要盡善盡美之外,也要周全發生地震時的應變政策。
防災方面,由於日本多地震,因此日本長年來便致力於規劃良好的防災及應變措施,這次面臨大型國際運動賽事的到來,日本更是在防災方面要求完美,日前已由「大成建設」公司開發出一套災害發生時,可以迅速預測觀眾逃生方向的模擬系統。這套系統可以協助我們找出避難時人員流動容易阻塞的地方,所以我們就可以拓寬這個地方的通道。
鐵道與區域交通方面,則主要著眼於磁浮列車計畫與首都圈機場功能強化,日本政府逐漸落實磁浮中央新幹線的首都圈軌道計畫,並且希望能在 1 個小時之內連接成田機場與羽田機場的「都心直達線」,縮減交通所需時間。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居民引領期盼的地域性計畫正在陸續動工,雖然這些設施可謂困難重重、需要多方配合方可實現,但日本的討論近年來已漸趨踴躍。
(上圖) 模擬避難圖,取自朝日新聞中文編輯部粉絲專頁
(下圖) 磁浮列車路線示意圖,取自維基百科
- 奧運村的大致規劃
為了迎接東京奧運的到來,2013 年日本在申辦報告中提出的比賽場館計畫總數為 37 個。其中 15 個為現有設施,另外會再新建 22 個場館 (11 個為永久設施,11 個為臨時設施),並且以新國立競技場為主賽場。
以位於東京灣沿岸晴海地區的奧運村為中心,將東京圈內 33 個會場中的 2 個會場集中在半徑為 8 公里的範圍內。
新國立競技場,外觀主打流線型設計,使之極富動感。競技場的屋頂採特殊的伸縮式,透過兩個流線型支柱支撐著,場內估計可容納 8 萬人。設計師札哈‧哈蒂(Zaha Hadid)表示:「這棟體育館將成為東京大都會建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巧妙結合周遭都會地景,匯成一優雅的設計整體。這棟特別的建築物除了本身光明透亮,也具備凝聚力,能充分融入市景輪廓。體育館邊緣特別設計一圈可居住的橋式建築,其上將持續作為展覽空間,不時為旅客帶來驚豔新景點。」
我們由此可觀察,日本在興建像是「新國立競技館」此種體育大型公共建設,會以周遭地景為基底,勘查都市本身優缺點,讓大型公共建築與都市本身相互輝映,並更進一步地帶出都市特色。當大型公共建設能夠成為一個城市的精神與地標,在運動賽事結束後就較能維持自身價值,除了政府可將其作為觀光、文創用途,也較能吸引企業投資,讓大型場館價值不只停留到運動賽事結束,而是轉移到城市競爭力,並永久保存。
新國立競技場 (外觀)
新國立競技場 (內部)
- 結合人性與科技感的新國立競技場
在談完新國立競技場的硬體造型後,我們來看看裡面的軟體設備。
日本相關部門於 2015 年 3 月指出了,他們將導入各項先端技術至新國立競技場。新國立競技場是東京奧運會及殘奧會的主會場,屆時將在每個觀眾席上配置專用螢幕,使觀眾可 360 度享受比賽的樂趣;以及坐在馬桶座上即可測量血壓與體溫,判斷健康狀態等。
此外,日本國內 7 家電機大廠也提出各種構想,包括使用多國語言翻譯系統提供資訊、打造 8 萬人可同時連上 Wi-Fi 的環境、使用氫能源發熱及發電、在觀賽影像中加入技術解析,增加與觀賽者的互動。
殘奧方面,由機械人學者、腦科專家、義肢工程師、前田徑職業選手及遊戲設計師等組成的「超人運動委員會」則是以創造讓所有人都能愉快享受的運動方式--「超人運動」為目標,以訂立一個公平的競賽方式為原則,並藉由機械和技術強化不擅長運動者及幼童的「運動能力」,使他們獲得「像超人般的能力」,而能與成人或運動選手對決。當然,公平的競賽原則使參賽者們不能只依靠機器,更是要揮灑汗水、靠自己的能力決勝負。
例如,來踢場「誰都可以神準傳球的足球比賽」吧!稻見昌彥教授藉由裝置在後頸部的小型攝影機,將背後的影像傳到前面的鏡片,選手便可藉由這種可以同時看見前後影像的特殊防護鏡擴大自己對整體狀況的掌控程度。躲避球方面,每位參賽者會依照不同的體能狀況,設定不同的「防禦力」與「攻擊力」,此外,選手身上都會配有感應器,只要被球擊中,生命值便會降低,此時,感應器便會將資料回傳給電腦軟體以統計分數。
利用機械與電腦輔助的躲避球賽,大人小孩都玩得很開心
透過先進的軟硬體設備可以大幅增加與觀賽者的互動,也讓比賽更淺顯易懂,同時更提升了觀賽者觀戰的意願;結合機械與身體的「超人運動」,輔以立足點平等的競賽原則,使之更有望在未來成為一項全民運動。長期下來是有助於運動風氣的培養的,當人民開始重視這一塊領域時,政府也會投注更多資源在培養優秀的體育人才上。
- 東京奧運後,將誕生 1 萬戶住宅社區
東京奧運結束之後,日本會針對奧運村進行整修,並與房地產開發商合作,將其作為可供銷售的住宅大樓。目前開發商的共識是將開發 15 層樓以上的建案,總計下來,整片選手村將一口氣誕生約 1 萬戶規模的住宅社區。此舉不但貫徹東京奧運的理念--打造永續性,也將可能帶來持續性的房地產熱潮、為日本經濟注入活水。
示意圖:奧運之後將誕生的大型住宅區
- 奧運會成為日本國債的大黑洞嗎?台灣世大運準備好了嗎?
為了 2017 年的世大運,臺北市政府規劃了 64 座場館,分別位於北北基、桃園市及新竹市等地。但由於大部分的體育場館不符合國際賽事標準,因此臺北市政府藉此機會新建或將現有場地整建為國際級競賽場館。 預算方面,政府與民間支出總額超過 700 億,與當初教育部編列的 198.58 億有著 500 億的差距,往後光是維修費用,一年就要燒上億元。一向舉債就高的臺北市,如今更是財政惡化、變相加重納稅人的負擔。
世大運投入成本計算比較表
- 活用場館,永續使用
臺灣現在最怕的是:花了大錢,卻蓋了一堆蚊子館。
距離世大運僅剩 2 年的時間,臺北在籌辦過程中忽略城市本身的優缺點,籌辦方向偏重「賽會設備」而非「改善都市」。因此缺乏整體規劃觀點,難以整合都市既有資源。過程中的設施興建爭議、預算亂花等問題,不僅無法提升都市力,世大運結束後的相關建設該如何延續下去,政府也尚未提出詳細的規劃。地狹人稠的臺灣除了應該著重思考如何將錢花在刀口上,更應好好規劃世大運結束的場館運用問題,例如將選手村改建為國宅等。
回顧過往經驗,2004 年雅典為奧運的到來,新建了許多運動場館,但這些運動場館卻早已成了蚊子館或廢墟,迄今僅 10 年而已。日本新國立競技場占地 29 萬平方公尺,造價約台幣 430 億元,這座史上耗資最昂貴的運動場難免為人詬病,質疑聲浪排山倒海而來。雖然舉辦國際大型運動賽事,具有提升國際形象與競爭力、拓展外交、促進觀光等龐大利益,但奧運結束之後,佔地面積過大的新國立競技場會不會變成蚊子館,成為東京甩也甩不掉的經濟包袱,是所有日本國民擔心的議題,也是所有舉辦大型運動賽事政府須面對的兩難。
解決這兩難的關鍵就在於,如何將「為大型賽事而打造的軟硬體設施」在賽事後,延伸其價值於提升「都市競爭力」。東京的新國立競技場所費不貲,雖然過程中也飽受批評,但東京藉由迎接奧運,企圖重整都市面貌與機能、振興日本經濟。臺灣或許不需像日本這樣砸大錢,做如此全面性的改革,但我們必須借鏡東京奧運,好好瞭解都市體質、找出問題,除了規劃運動設施場館後續的運用;也或許應該更積極的,運用這次世大運的舉辦機會,解決都市、國家的現有問題,如社會住宅不足、專業運動員培養的經費及器材不足、運動風氣推廣等。畢竟,若要量身打造世大運籌辦計畫,必須從發揮本身優勢、修正缺失著手。
資料來源:
新國立競技場將導入尖端技術 豐富奧運
科技機械與肉體的結合 全民一起超人運動
維基百科 -2020 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驚奇體育館》Zaha Hadid 打造日本「新」國立競技場,期盼挺進 2020 東京奧運!
都市運動夢?從規劃談世大運的失控
2020 東京大改造:因應東京奧運而生的未來東京交通設施規劃
延伸閱讀:世大運最燒錢建設:台北市辛亥路上 21 億的體育館
(轉載自合作夥伴《維京人酒吧》,原文標題:世大運看這邊!東京奧運的科技運動場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