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miguel.discart ,CC licensed)
作者:胡采蘋(旅居北京,服務於中國財經媒體)
台灣在亞洲地區發展得比較好的區域只有中國和東南亞國家,和亞投行針對的地區,陸上絲路的哈薩克、烏茲別克、塔吉克等地方幾乎沒有接觸;海上絲路的 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這些明擺著只要有基礎建設就能有大發展的國家(過去十年金磚四國中,印度之所以從暴起變成暴落,正是因為資金進去以後發現基礎建設完全不行,電信、公路服務極不穩定),台灣是不去白不去。
我們跟這些國家沒有邦交,要獨自建立經濟聯繫需要很大成本,參加亞投行能夠讓我們瞭解各個國家在基礎建設上的需要,瞭解有什麼商機與投資機會,幫助台灣公司進入這些地區。美國在馬歇爾計畫之後經濟統治了全球,這類基礎建設組織對當地未來發展是有決定性力量的。歷史已經證明,只有低開發國家才有機會猛爆發展(當然也可能虧損),亞洲比非洲條件更好,真的是不去白不去。
過去中國在維繫亞洲地區各個國家上付出相當大的外交、經濟成本,現在中國願意把這些資源分享出來,讓大家一起參加建設,一方面是分散獨自投資的風險(而且他們真的也沒那麼多錢),另一方面是建立和鄰國的和睦關係,希望在經濟上有緊密互動後,能夠避免軍事緊張(當然還是會滿緊張的)。
這對台灣來說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我們應該勇敢爭取參加。不過請不要透過國台辦,太搞笑,在中共的政府組織設計裡,國台辦就是台灣的主管機關、在沒有辦法直接統治台灣的情況下,假裝有統治實質的歡樂意淫機構,請某些人不要傻傻搞不清楚狀況。
為什麼像我這樣強烈反對服貿協議的人會贊成加入亞投行呢?
其實我的判斷標準很簡單,就是看台灣是出去,還是讓中國進來,只要是讓中國有機會在經濟、政治上進入台灣內部、削弱台灣自主權,這種互動都會讓我感到非常遲疑。
但是如果這件事情,是讓台灣能夠走出去,那台灣人就是爬也應該爬出去。台灣商人在 1970–1990 年代是值得尊敬的,他們拎著一個皮包全世界到處跑,哪 裡都願意去,充滿冒險精神與勇氣。1990 年代至今的台灣商人是可恥的,重度依賴中國、缺乏冒險精神、輸出高污染高職業傷害低技術低門檻的垃圾製造業,這種可恥的依賴心應該結束了。
黑島青的抗議是無可避免的,在台灣的敏感身份下,參與中國主導的事務本來就要更加開放、透明、主動說明解除疑 慮,可是在財長、經長、央行總裁不斷表態希望參與的情況下,「如何參加」這個環節卻還是不被政府主動公布。就算中國態度模糊,台灣政府也應該主動表態,什 麼樣的模式是可接受、我們願意拿出來談的,什麼樣的模式是不能接受、我們不可能談的。
馬英九政府在這方面過度受到中國掣肘,不敢提出要求,導致加入亞投行的事情橫生枝節,政治敏感度零分,公關技巧應當與慈濟志業集團共同競爭「2015 我最笨」冠軍,保證評審們很難決定要投票給誰。
延伸閱讀:
(本文為胡采蘋授權刊載,原文刊載於:蘋論陣線 — 為什麼像我這樣強烈反對服貿協議的人會贊成加入亞投行,非經授權、不得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