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導讀:

今年正逢台北捷運通車二十年,《BuzzOrange》想在這個時候,重新檢視這台灣第一座大眾捷運系統,有哪些地方值得驕傲、有哪些地方值得改進,因此規劃了【台北捷運二十年】的這個專題。

[socialpoll id=”2370845″]

[socialpoll id=”2371072″]

走進猶如迷宮般的松江南京站,鋪天蓋地貼上巨大鮮明的指標,相同的標示甚至重複貼滿壁面。大眾運輸的指標系統有必要如此繁雜嗎?臺北捷運的指標是否符合通用設計的觀念呢?讓我們從松山新店線的導引方式談談指標系統設計吧!

  • 系統化設計首重「一致性」,大眾運輸系統需要通用設計

所有系統設計最重要的便是一致性,範圍包括命名、指標擺設點配置、數量,規格尺寸、文字內容,硬體部分的建築、空間和造形產品設計等最複雜的視覺系統則包括識別、圖紋型式、色彩計畫、符號標誌、指定字體、影像風格、地圖規畫和其他各類製作物設計格式。

在同一個系統裡,應該用相同的字體或符碼來呈現相同的資訊。如果在進行標示設計時,導入通用設計觀念,將可以讓更多人「看見」標示,同時也「理解」標示,特別是大眾運輸系統每天都有著各式各樣的人在使用,更需要有考量到不同族群的需求。

1. 命名不在好記,但要符合旅客的認知

在臺北捷運中,有些車站是取該站交會的兩條路名命名,如「松江南京站」和「忠孝新生站」;有些車站則是以附近著名的地標進行命名,如「先嗇宮站」和「臺北小巨蛋站」。此外,原「南京東路站」在松山線通車後,改名為「南京復興站」,對第一次搭乘的旅客可能沒有影響,但之前曾搭乘捷運的旅客,可能會因為找不到「南京東路站」而感到困擾。

「南京東路站」在松山新店線通車時改名「南京復興站」,習慣舊稱的旅客感到困惑。

目前的五條路線名稱也是不一致的。第一和第五號路線(文湖線和板南線)是從兩端的地名各取一字代表,第二和第三號路線(淡水信義線和松山新店線)則是以兩端的地名直接結合而命名,名稱較長,有些地方會採用簡稱,如淡水線、信義線、松山線和新店線,這樣的方式很容易讓旅客感到混亂。

左:現行捷運指標;右:修改建議。命名需注意內在邏輯的一致性,「文湖」為端點簡稱,「淡水信義」為全稱;HSR 與 TRA 為簡稱,但其他為全稱,建議全部統一。

2. 資訊不用多,但要出現在對的位置上

為複雜的空間設計指引,並不是利用大量的資訊,強迫使用者注意就是好設計,應從使用者的動線進行考量。只有一條路徑或同一方向,設置一個即可。除非路徑中有任何障礙物會造成視覺屏障,或產生視線死角。旅客在不同的動線上可能會需要不同的資訊,應適時、適地與適當地提供資訊,不一定要將所有資訊集中在一起,或在一處大量出現,過多資訊也可能會讓旅客費神觀看,或產生視覺干擾。

在同一個視覺平面上出現三組尺寸、色彩配置都不同的指標,意圖說明「本出口通往松山線往松山月台、不往新店,但尚未通車」。未通車前只要把出口上方的指標用「往松山:即將通車」的海報遮住即可,分散的標示反而讓人不知所措。

在一個位置上出現四組不同尺寸、色彩配置的指標,但都在說明同一件事。

3. 使用人人可理解的符碼會更通用

生活環境中遇到的所有標示,不論是文字、語言、符碼或說明,不僅要讓更多人可以「看見」,還要讓看見的人都可以正確地「理解」標示。標示常會使用到符碼,若使用得宜,可以超越語言及文字,讓更多人理解。阿拉伯數字是全世界通行的符碼,可惜臺北捷運沒有在一開始想好,如今松山新店線通車才為每條路線標上數字,凡是呈現各線名稱的指標都需要重做,可以想見是一筆不少的花費!

有些慣用的符碼對使用者會產生一定程度的認知,甚至超越國際,世界各地都是如此表示,就不宜改為他用。例如,通常帶有警告並禁止使用者的行為標示會採用紅色圓形加斜線表示,在松山新店線卻以此作為非新店乘車方向的標示,並不適當。

4. 資訊的易讀性很重要

「重要資訊的可讀性應最大化」。也就是說,指標設計必須讓使用者無須太費力就能看得清楚。所有的複雜資訊都需要簡化,在刪減掉非必要的資訊之後,以圖像化的方式呈現。無法刪除的文字資訊也要有適當的編排設計,包括文字大小、文字與背景對比、直書或橫書等都會影響易讀性。

例如,臺北捷運的路網圖,文字方向有橫的,也有斜的,觀看不易。而且有些英文字置放成使用者不易觀看的角度,外國旅客可能要歪著頭看。除了閱讀角度的問題,有時候英文字總是小到很難看得清楚。受限於版面,為了呈現完整的資訊,往往需要壓縮文字的大小,但透過適當取捨與比例配置等,仍有改善的空間。

臺北捷運路網圖的文字方向有直有斜,且英文字過小,閱讀起來有點吃力。

5. 只讓旅客看他們需要的資訊

月臺或樓層平面位置圖,主要是讓旅客知道自己的位置,以及各出口和設施在哪裡。整個圖面應該經過簡化,將旅客不需要知道的部分或線條刪除,電梯及樓梯等位置的標記,也應該使用大眾可理解的圖示,而非專業建築圖面的標記方式,讓旅客可以一眼就找到他們需要的資訊。

又如,中和新蘆線有迴龍和蘆洲兩支線,分別以 4A 和 4B 標示,但月臺候車處其實並無不同,如此的呈現方式很容易讓人誤以為要在月臺不同處候車,不僅對旅客無幫助,還可能影響其既定習慣或認知。

臺北捷運的樓層平面圖為室內設計使用的平面配置圖,線條繁複、資訊過多,應簡化重製,保留旅客需要的資訊即可。

小結:大眾運輸系統應以旅客的角度設想

在大臺北地區,臺北捷運可說是最重要的大眾運輸系統,從開始營運即大幅改善大臺北地區的交通狀況,且使用者逐年增加。然而,隨著捷運路網的擴大,整個系統的複雜度也相對提升,如何提供旅客清楚的乘車資訊,順利抵達想去的車站,很需要以旅客的角度來思考系統化設計。

(文章來源:fliper,作者:臺灣互動設計協會理事 余虹儀 circle-zine,圖片來源:Jane Kung)

延伸閱讀:

【台北捷運二十年】原來捷運問題這麼多!政府擺爛了十幾年沒解決,柯文哲點出北捷三大缺失

【台北捷運二十年】為了接送這些國大代表,一個使用率極低的小碧潭站造成不合理的捷運設計

【台北捷運二十年】台北捷運空間,比安藤忠雄規畫得更好!日本設計大師看台北、倫敦、東京車站

【台北捷運二十年】號稱最有人情味的台灣,卻認為外勞席地而坐「有礙觀瞻」

【台北捷運二十年】覺得光榮!在洛杉磯人眼裡,臺北捷運好到無以復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