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接到一位老同學的來電,他是一間中小企業的老闆,最近被幾個 20 出頭歲的員工搞得焦頭爛額。打來一方面要我給他些管理上的意見,也順便吐吐苦水…
一位年輕員工平常工作地好好的,從未看出有任何不滿,但在週日一大早,突然發了一通 LINE 的訊息給我同學:
「老闆,不好意思,週一我就不去上班了!」
這樣沒頭沒腦的一句,要請假還是離職也搞不清楚,我同學只好極力按奈情緒,盡量使用溫和的語氣回覆:
「怎麼啦?想休息沒問題,但如果不想做了,是不是能告訴我,你有什麼不開心的地方?」
沒想到對方竟然直接回覆:
「現在是週末時間,我們不談公事喔!」
我聽完忍不住哈哈大笑,我同學雖然滿腹無奈,卻也在電話的那頭苦笑了起來。
其實這樣的事還挺常在茶餘飯後聽到朋友說起,大家對現在年輕人的工作態度都不敢恭維,先別說工作能力,就連基本的應對進退和工作倫理都嚴重脫軌,每次聊起這個話題,在座的中生代主管總有說不盡的無奈,紛紛感嘆:一代不如一代呀!
我還特別 Google 了一下,沒想到「一代不如一代」這樣的感嘆從宋朝時期就出現了,如果這句話真有道理,那麼千年以來全人類都得退化成水母了!我自認智商高過水母,所以絕不認同這樣的說法。但隨著社會與科技的演變,每一代人成長背景的差異越來越大,卻是不爭的事實。
但是,不管我們願不願意,職場的主力終將由七八年級生,甚至初出茅廬的九年級生替代。如果你跟我一樣,是屬於五六年級的中生代,現在不是比較「當年我 20 歲時如何如何」的時候,而是該面對「新世代與我們確實不同」這個事實,好好來思考一下,找出與新生代愉快共事的策略!
我不是研究世代差異的社會學家,但從這幾年工作與帶人的經驗中,累積了一些心得與各位分享。有句話說,「如果你難以理解一個人的行為,那麼就從他的童年開始!」其實,年輕世代很多與我們不同的行為模式,都是來自于他們成長的環境與教育方式,一旦理解了,自然就知道該如何應變。
設定「關卡」激發鬥志
記得我剛上班的時候,面對老闆交辦的任務總是戰戰兢兢,總想使盡全力把它做好。心裡一方面不願辜負老闆的期待,同時也想向旁人證實自己的能力。這樣的心態對五六年級的我們來說是理所當然。然而,「不想辜負別人的期待」以及「努力表現證明自己」卻未必內建於新世代的「作業系統」中。
為什麼?因為這一代的小朋友都是在父母老師鼓勵下成長的,受到西式教育的影響,直接否定孩子的表現往往被視為「打擊孩子自信心」,是絕對不能做的。五六年級的我們,從小得透過良好表現,先滿足大人的期待,才能藉此證明自己的能力,要是做不到,父母師長則會明確地給予警惕或是表達失望。但這一代的孩子就算課業不好,父母老師也會試著找出其他優點來稱讚鼓勵,因為我們相信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不該用統一的標準來要求。根據 Jean M. Twenge 博士在《ME 世代:年輕人的處境與未來》書中提到的,新世代的年輕人不像我們那麼渴求外人的肯定,相比之下,他們更看重的是自我肯定。
我個人的經驗是,想要激發小朋友們的鬥志,光是指派工作,然後耳提面命地督導往往無濟於事,比較好的方式是設定一個客觀的目標關卡,講清楚過關的條件,然後給他們必要的資源,送他們踏上闖關奪寶的旅程!你聽出來了嗎?沒錯,就是線上遊戲的概念。他們對於滿足旁人的期待興趣缺缺,但對於過關升等可要有興趣多了,這或許跟他們從小接觸電腦遊戲有關。
所以,與其說「明天中午前把企劃書放在我桌上!」不如說「客戶明天中午就想看到企劃書,你覺得你有辦法做到嗎?」
把「規則」寫清楚說明白
高年級生(五六年級以上)與低年級小朋友的另一個世代差異,就是權威與服從的觀念。高年級面對父母、師長、上司時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很多職場上不用明說的倫理、潛規則,就在這種敬畏中自然被落實。至於擁有權威的人也往往要求自己扮演該有的角色,師長要有師長的樣子,主管也要有主管架勢。
然而低年級小朋友成長的環境早已不是如此,越來越多父母與孩子維持朋友般的關係,學校老師與學生間的互動也非常平等,在公司裡面,擺老闆架子早就不流行了,反倒與員工打成一片,甚至在尾牙時扮醜愉悅員工才是管理主流,就有人開玩笑說現在的 CEO 早已不是 Chief Executive Officer(首席執行官)而是 Chief Entertainment Officer(首席康樂官)。在這樣的氛圍下,職場倫理怎麼可能還像以往一樣清晰分明呢?想想還真的不能怪八九年級的小朋友,整個社會的風氣便是如此。
所以職場中常聽到類似的爭執:
高年級:「你怎麼可以這樣做?誰告訴你可以的?」
小朋友:「沒人告訴我不行啊!公司有規定嗎?」
高年級:「你…這種事情還需要規定嗎?誰都知道不行的吧!」
小朋友:「沒人跟我說,我哪知啊!」
那麼這問題該怎麼解呢?老實說,沒有捷徑,就是「制度化」這三個字!身為職場前輩的我們,在管理這個議題上,已經沒有藉口再偷懶了。很麻煩我知道,但建立制度與標準作業流程(SOP)是我們不能逃避的工作,不然你以為王品的戴勝益老闆是如何搞定那麼多年輕員工的?(PS: 我一直認為,死板板的服務 SOP 不是真正的好服務,戴老闆考察過那麼多米其林餐廳不會不曉得,建立制度其實不是為了服務客戶,而是為了有效管理員工。)
當然我也知道,再繁瑣精密的 SOP 也不可能涵蓋所有的工作細節,況且人不是機械,是無法用電腦程式精准控制的。但我們要換個角度想,良好的制度與 SOP 的根本目的是在「教育員工」,尤其在職場倫理、權威服從這些傳統框架淡化之後。年輕人照著遊戲規則跑過幾趟之後,自然會漸漸融入企業的價值觀中。這很像是父母從小培養小孩良好的生活習慣一樣,好習慣一但養成,就不用凡事都緊迫盯人,雙方都輕鬆!
所以,在責怪八九年級沒大沒小,不懂規矩之餘,身為高年級的主管們更該檢討一下自己,是否因為偷懶,還讓企業處在「人治」的狀態?如果你心中真的有工作規則,就不該隱晦地儲存在自己的腦子裡,而該說清楚講明白。
建立跨職場的「友誼」
我對年輕朋友的另一項觀察,就是他們對於上級不熟悉時,常顯得非常冷淡生疏。但在彼此熟悉之後,卻又很願意透露私人的事情,無話不談。這樣的人際行為,與我們這個世代正好相反:基於禮貌與尊重,我們比較會主動與長官們互動,上司問話我們也必定慎重回答,不會(敢)愛理不理。但我們心裡卻有一條分隔線,職場就是職場,除非真正私交甚篤,否則與同事間仍有一條界限,不會輕易把私領域與工作融為一談。
但新世代的年輕朋友,不像我們會將職場同事、學校同學、兒時玩伴分的那麼清楚,只要他認同、喜歡你這個人,就會把你當成朋友,願意與你分享他個人的喜怒哀樂,也會尋求協助。以這方面來說,七八九年級的朋友對於人際關係抱持著更開放的態度。
所以,如果你希望與年輕同事在工作上有更好的互動,多建立一些私人情誼是絕對有幫助的。除了扮演上司的角色,也要適時地扮演生活導師,不吝惜給予後輩心理上的支持與協助。
網路科技的發展,讓地球越來越像一個地球村,國與國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小,然而世代間的差異反倒成為管理上的新挑戰。真誠主動去了解,並試著在異中求同,才是最佳的解決之道!
(本文:專案管理生活思維授權,作者:Bryan Yao,圖片來源:citirecruitment, CC Licensed,不得轉載。)
ray ban sunglasses outlet
toms wedges sale
ray ban aviator large metal
alviero martini prima classe
hermes belt men
ray ban wayfarer sale
michael kors purse
prada handbags
ray ban aviator large me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