餿水油風暴重創台灣食品業,很多民眾很好奇,出事的強冠不是有「三大認證」,包括 GMP、SGS 和 ISO,難道這些認證都是個「廢」嗎?
餿水油政府有認證?你不知道的食品認證秘密
這波風暴中許多選用強冠油品而出事的食品大廠都說,強冠有 GMP、SGS 和 ISO 等認證,怎知道會中鎗,專業大廠尚且如此,升斗小民又何以為繼?其實這些所謂的認證其中大有玄機!
產線認證、產品認證 其實是兩碼子事
首先我們先來談談台灣的 GMP,1989 年經濟部工業局參考美國 FDA(食品藥物檢驗局)制定的 GMP 法案,以及歐洲日本等國家之食品制度設立食品 GMP 認證制度,採自願認證方式。但截至目前,台灣食品相關業者達 20~30 萬家,有食品工廠登記的業者約 6000 千家,其中,有加入 GMP 認證只有 436 家,數量不到 1/10。
因為一家廠商的產品想獲得 GMP 認證,早在工廠建廠之初,包括廠房興建設置、硬體規劃都須符合規範,投入之物力財力不在話下,門檻非常高。若某公司旗下有 10 條生產線,只有 2 條申請 GMP 認證通過,則只有這兩條生產線的產品可以稱為通過 GMP 認證。所以說,同一家公司,不同的產線,想要 GMP 認證,也是各自獨立。以強冠為例,一共有十二支油品有 GMP 標章,但出事的全統香豬油並未取得食品 GMP 認證。
簡而言之,不肖上游廠商可以拿著公司的 GMP 招牌在外招搖撞騙,但所販賣的產品不見得有認證,而其他下游食品廠若採購了相關原料,想要確保食安,只能靠自己再檢驗。像味全號稱有價值億元的實驗室,但進料後竟沒驗出原料有問題,川家品質驗證顧問執行長杜杏川直言:「實驗室驗收標準有沒有落實?」
所以我們可以合理懷疑,在一次又一次的食安風暴中,除了上游廠商黑心,下游食品廠是不是把「政府的規範當一回事,但自家的『驗收標準』又是一回事?」畢竟壓低成本,才有更高的獲利空間啊。
最後再給你個數據,台灣目前有得到 GMP 認證的產品共 28 類 3000 多項,通過認證者,即可在產品上印上 GMP 頒發的微笑標章,你以為看到微笑標章就安心了?錯,因為微笑標章當然也可以冒用,只要不被政府抓到就好。
SGS 檢測合格不代表所有產品都沒問題 ISO 認證不會分析食品成分
再來談 SGS 和 ISO 認證,SGS 於 2010 年成立食品服務部,每年都有大量客戶送樣要求檢測,像是之前毒澱粉事件風波時,廠商為了自清紛紛送 SGS 檢驗,其實 SGS 不會主動去幫廠商檢驗,而是客戶有需要送來樣本,再根據客戶在委託書上勾選要檢驗的成分檢驗。所以 SGS 實驗室出具的報告,會特別註明只對送檢樣本負責,簡單說,SGS 檢測抽驗結果只代表該批貨沒問題,不代表廠商所有產品都沒問題。
此外,去年 10 月強冠通過 ISO22000 追蹤稽核,但今年 2 月才購入黑心餿水油製成豬油產品。ISO22000 認證著重的是生產流程與品管制度,以油品為例,發證單位考量的是廠商對於
食品認證真能保障食的安全?別傻了!
不肖上游食品原料業者可以拿「政府的認證」玩花招,遊走法令的模糊地帶、下游食品「大」廠的檢測也時常「失靈」,1979 年米糠油中毒事件,2 千多人中毒受害;1985 年餿水油提煉成食用油,10 年賣出 220 萬公斤;2013 年食用油掀造假風波,業者賺進暴利;2014 年餿水油再度流竄全台。油品風波會是最後一次嗎?食安問題不再亮紅燈?我們可以悲觀地說,「絕對不會!」
政府無法把關,檢驗、標章也只能「參考參考」,我不由得想到,古代人以銀針驗毒,那以後我們出門用餐、採買食物,可能要準備各式「檢測試紙」,這張驗三聚氫氨、這張驗塑化劑,還有餿水油、棉籽油、順丁烯二酸、防腐劑、甲醛… 當然也都要驗一下,想見在不久的將來,「食物驗毒小道具」肯定是一門超賺錢的生意,畢竟這市場太大了,有需就有供,對吧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