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日前再次公開表達了對美國的不滿。她還威脅稱,將來可能把 IMF 總部從華盛頓遷至北京,因為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影響力變得越來越強。
根據「將總部設在最大股東國家這一規定」,IMF 總部 70 年間一直設在持有 IMF 股份最多的美國華盛頓。
不過,據媒體報導,拉加德在倫敦政經學院演講時就說,即使未來 IMF 將總部遷至北京,她也不會感到驚訝。但對於美國,拉加德就表示了不滿。她批評美國在 G20 中,仍像個「局外人」。因為在其他重要股東均已批准了 IMF 的份額改革計畫時,只有美國仍在堅持反對。
目前 IMF 成員國的份額已擴大 1 倍,因此 IMF 提出了將其中 6% 份額轉移至新興國家的改革方案,但因美國的反對遲遲未能通過。此改革方案一旦生效,中國在 IMF 內部的國家地位將升至第 3 位。對此拉加德表示,如果中國在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對 IMF 的影響力仍停留在過去的水準,這將違背 IMF 代表世界所有國家意見的設立目標。
IMF 總裁拉加德(資料圖)
世界各國在 IMF 所占的份額
- 為什麼美歐要阻撓 IMF 增資改革?
此前 3 月 26 日,IMF 關於增資的改革方案在美國國會再次「沖關」,又以失敗告終。IMF 總裁拉加德表示失望。
要知道,這一份改革方案早在 2010 年 12 月就已經達成國際共識,卻因為美國的阻撓遲遲未獲通過。
IMF 的這份「深水區」改革方案,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 IMF 總份額將翻番;二是份額比重也將被大幅調整。歐洲國家把持的董事席位由 24 個減少為 22 個,原有的 2 個留給發展中國家。
按照 IMF 議事規程,涉重大改革需要占總投票權 85%、超過 3/5 的成員同意。但作為 IMF 最大股東、投票權占 17% 的美國遲遲未能批准,導致這項改革至今仍然擱淺。
美國為什麼不批准?原因很簡單,一個字:錢。
IMF 總份額將翻番,就意味著重新注資。美國如要保證其 17% 的份額不變,就要比其他國家注資額超過幾倍、甚至十幾倍。
但最近幾年,美國兩黨一提到錢,就陷入僵局。於是,這個改革深水區越來越深:新興市場及發展中國家想投錢投不出去,而 IMF 想拿錢又拿不到。這種僵局不打破,最終損害的還是 IMF 本身。
到時候,IMF 都退化了,份額又有什麼用?
美國兩黨為錢嘔氣,歐洲也對送出去的席位後悔。4 年前沒有一鼓作氣越過深水區,現在更沒有動力去改革。
- IMF 說了要改革那麼久,因美國一再拖延最好時機已錯過
不得不說,IMF最好的改革時機已經過去了。
早在 2010 年 12 月,IMF 董事會就通過了份額和治理改革方案。
根據該方案,IMF 的份額將增加一倍,成員的份額比重也將進行調整,約 6% 的份額將向更有活力的新興市場和代表性不足的發展中國家轉移。
此外還將改革執董會,以促成一個更具代表性、全部由選舉產生的執董會,歐洲國家將讓出兩個席位,以提高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在該方案出爐之初,新興市場及發展中國家甚為歡欣鼓舞,這也是他們堅持努力的結果。
然而,IMF 董事會說了並不算,最終的決定權在美國國會。
從 2010 年 12 月至今,IMF 的這套份額和治理改革方案在美國國會已經擱置長達 3 年多的時間,而且至少在近期依然看不到被批准甚或只是被拿出來進行討論的希望。
「不要說當前美國沒有繼續推進 IMF 改革的意願,時至今日,就連當初對於 IMF 改革態度還算積極的歐洲也已經顯得不情不願,甚至透露出了反悔之意。」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解釋;他又說:
「雖然 IMF 董事會於 2010 年 12 月敲定份額和治理改革方案,但是關於 IMF 的改革是從 2008 年開始,並在 2009 年和 2010 年進行得如火如荼。
不言而喻,美國金融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的爆發,需要 IMF 提供大量的資金來對這些發達國家進行援助,而彼時 IMF 擴大資金來源的目的地就是印度、中國、俄羅斯等這樣的新興市場國家。
因此,對於歐美發達國家而言,IMF 份額改革作為新興市場國家增加注資 IMF 的條件而被迫提上日程。」
希臘債務危機引爆整個歐債危機開始,IMF 就與歐盟、歐洲央行組成「三駕馬車」成為了「救火隊」,為了撲滅歐債危機的熊熊大火,IMF 向希臘、愛爾蘭、葡萄牙等多個國家輸出了數千億美元的紓困資金,這個當時僅有 4000 億美元貸款資源的 IMF 帶來了極大的壓力,逼得 IMF 不得不在全世界「化緣 」。
最終敲定以給予更多的份額換取新興市場及發展中國家的增資。
根據各國允諾的增資額,IMF 預計將獲得 4560 億美元新資金,新興市場國家增資額度總計近 900 億美元。為了達到救助歐元區的目的,歐洲自願降低在 IMF 所占的份額甚至讓出兩個執董會的席位,而且德國、法國等歐元區核心國家也積極增資 IMF。
其中,唯有 IMF 的最大股東——美國不準備增資。
如今歐債危機已然逐漸遠離歐洲各國,歐元區經濟出現復蘇,歐洲對於 IMF 份額改革的態度自然有所變化。
「當初沒有一鼓作氣突破美國這一關完成 IMF 的改革,到現在只會變得更加困難,耗費更多的時間。」不過,上述外資銀行管理層人士認為,IMF 進行改革的趨勢並不會變,「畢竟整個世界的經濟格局在發生變化,而且是巨大的變化。因此,IMF 的變革是必然的。」
- 未來,IMF 將不再一家獨大?
美國不會不明白 IMF 必然要改革的趨勢,但是何時改以及怎麼改卻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美國手中。
IMF 作為一個國際性組織,為何它的改革卻受制于美國一國之國會?顯然,這個問題正是 IMF 之所以需要改革的一大原因,也是 IMF 進行改革的目標之一
截至目前,IMF 有 186 個成員,最高機構為理事會,由各成員派正、副理事各一名,由各成員的財政部長或中央銀行行長擔任。每年 9 月舉行一次會議,各成員投票權的大小由其所繳基金份額的多少決定;執行董事會由 24 名執行董事組成,交由 24 個國家的財長把持,發展中國家和貧窮國家難以參與決策。
比如伊朗在董事會有半個席位,然而這半個席位在法律上卻還要代表巴基斯坦的利益。與此同時,發達國家則擁有基金組織超過 60% 的份額,其中約 45% 的份額集中于七國集團,僅美國就擁有近 17% 的份額。
根據 IMF 規定,IMF 的決策一般需要 50% 以上的投票權通過,重大決策需要 85% 的投票權通過。很明顯,從各國在 IMF 中所佔有的份額來看,IMF 就是由發達國家來把持的,發達國家足以決定基金組織日常決策。
尤其,美國因握有 17% 的份額而可以在 IMF 就重大決策進行表決時而令表決率低於 85%,也就實際上擁有了一票否決權。
不難理解美國為何會長時間地擱置 IMF 的改革方案,可以說 IMF 的份額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對美國在 IMF 的一票否決權形成了直接威脅。
簡單來說,一個國家在 IMF 的份額及話語權是由這個國家的出資額度來決定的,你出的錢越多,所占的份額也就越大。也就是說,在其他國家紛紛增加出資額的情況下,美國想要維持原先所佔有的份額的話,就必須向 IMF 注入更多的資金。
「美國方面的癥結就在於,既不想降低在 IMF 的份額和影響力,又不想增加投向 IMF 的資金。當前,任何可能增加美國政府財政負擔的事件,都會成為美國國會兩黨博弈的焦點。」孫立堅表示。
日前,IMF 總裁拉加德在美國《華爾街日報》發文呼籲美國國會批准 IMF 改革方案。她稱,一個強有力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一個強有力的美國經濟應該並肩而行,改革方案對美國來說有益無害。
- 說好的 6% 轉移份額改革方案,至今尚看不到實現的那一天
在發達國家的掣肘下,出現了一種需求與供給無法匹配的無奈現象。
新興市場及發展中國家想投錢投不出去,而 IMF 想拿錢又拿不到。這種僵局,最終損害的是 IMF 本身,到時候, IMF 都退化了,再多的份額有什麼用
簡單來說,IMF 的改革就是一場資金戰,誰砸錢砸得多誰份額就大。但現在的問題癥結在於,經濟實力日益增強的新興市場及發展中國家願意增資 IMF,卻不是無條件的。而發達國家希望擴大 IMF 的資金來源,卻不希望自身的地位與權力被削弱。
在整個 IMF 改革方案中最受矚目的無疑是中國。中國承諾向 IMF 增資 430 億美元,在所有承諾增資的國家中排名第三,僅次於日本和德國。
而按照 IMF 董執會在 2010 年 12 月通過的改革方案,在改革完成後,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南非等最大新興經濟體在 IMF 的表決權份額將增加 4.5% 至 14.3%,其中中國的份額將從原來的 3.72% 升至 6.39%,成為 IMF 第三大成員國。
其實,IMF 在無奈之下也曾有過另闢蹊徑的做法。
IMF 曾以發行債券的方式來籌集資金。2009 年 9 月 3 日,IMF 發佈的一份聲明顯示,中國已簽署了從該機構購買價值約 500 億美元的 IMF 債券的協定,中國人民銀行將按照相應的特別提款權(SDR)計算價值,參照當年 8 月 25 日匯率,向 IMF 轉入人民幣。這是 IMF 史上首次發行債券,而中國也是第一個簽署債券認購協定的基金組織成員國。
依據 IMF 此前公佈的方案,這個 5 年期的債券,將以 SDR 計價,分季度發放利息,並可在 IMF 成員和購買者間交易。此外,印度承諾購買 100 億美元 IMF 債券,俄羅斯和巴西分別承諾將購買 100 億美元 IMF 債券。
然而,IMF 這種發債融資的模式在一開始就受到市場的質疑。
「發債融資仍是 IMF 在特殊困難時期偶爾為之的手段。所以儘管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希望能以持有更多 IMF 資產的方式來提升參與度,但是並不容易。而要在短期內要實現 IMF 的改革並提高中國在 IMF 的份額並不現實。」上海師範大學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孫茂輝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指出。
雖然 IMF 改革將向新興市場國家轉移 6% 以上的份額已定,不過具體的份額轉移方式卻不得而知。「即使達成協議,各國之後如何落實和操作都有很大的難度,各成員國之間必然會產生各種博弈。」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華民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
上海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潘正彥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指出:「IMF 份額的改革是根據全球整個經濟格局變化所產生的結果。其中美國與新興市場國家的意見難得高度一致,然而雙方對於『責任問題』的理解顯然存在相當大的差異。而且,IMF 投票權的改革並不能改變當前全球貨幣金融體制中所存在的弊端,新興市場國家份額的提高對於全球貨幣金融體系不具有真正的影響力,因此,儘管份額提高了,但是某些『責任』仍舊是新興市場國家所無法承擔的。」
其實,在不斷追尋增強在 IMF 話語權的同時,大家都已經意識到 IMF 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功能已經明顯被弱化,或許在不是太久的將來,IMF 迎來的不是改革,而是退出,這是把持著 IMF 的美國等發達國家所不得不認識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