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沒想過某天在書店內會遇到這個情景︰書架上明明每本書都不一樣,封面卻幾乎一模一樣!聽上去好像不太真實,但「非洲」卻做到了。
在部落格《Africa Is a Country》中,有一次該 Blogger 展示了 36 本由非洲作家和非非洲作家寫的書,當中包括了某幾位諾貝爾獎得主的作品。
而這些書籍談亂的內容範圍觸及非洲數個不同地區(南非、奈及利亞、辛巴威、莫三比克、尚比亞等),而神奇的事出現了 … … 這 36 本書的封面看起來都十分相似,都是一幅有著一棵槐樹,或是草原上橘色的日落的圖片!
「簡而言之,」那篇文章說到「大部分關於『非洲』的書籍封面,看起來都由某些對非洲有著刻板印象,思維目光仍侷限在『獅子王』的設計師所設計。」
懶惰是封面一致的原因?
是什麼讓這種懶惰、不精確的「設計」持續存在?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活在一個「優秀的書籍設計」年代(反諷意味十足啊)。此外,為什麼對於這些非洲作者的出版商來說,超脫這些「陳腔濫調」很困難呢?是因為懶惰嗎?這個原因聽上去好似有點兒戲,卻真有其事。
原文的作者訪問了 Peter Mendelsund;他是 Knopf 藝術副總監,有推出研究圖片與文字間複雜關係相關著作。期望透過與他的交談,了解出版業使用這些重複出現且令人生厭的視覺設計,喔不能說設計,應該說是「刻板印象」的心態。
Mendelsund 首先指出:「懶惰,不管是個人還是機構都是。」
正如大部分美國人,書的設計者頃向不去了解更多外面世界的面貌,他們欠缺開放的思維。同時,書的編輯很多時候也忘記了怎樣從封面設計去製造一個獨特的開始。
在處理非西方文化小說時,編輯、設計者通常會回歸到尋找「模糊、充滿異國情調」的框架,而這些皆被分散風險市場部門所允許施行。
「當準備好手稿,就會有很強烈的誘因讓設計師重蹈覆轍。」、「假如有人嘗試突破,最後書的銷情慘淡,你會知道要怪責誰:不把槐樹放在封面的那個人。」
他又補充,事件背後的原因可能更惡毒:
「箇中原因關乎到後殖民主義者,和所謂東方學者極根深柢固的態度問題。我們會因為那不變構圖設計而感到安心,因為我們知道那樣的設計是『安全的』。這樣的設計淺顯的表現出『差異性』。
這一切都十分諷刺,因為不用一致的封面設計,別人更可能不明白這本書是關於什麼。」
會有多元化封面的一天嗎?
到底怎樣才能解決這個以上的問題?
現實中只有寥寥幾本書能擁有自己的特色,「其他」特別是由非洲人、回教徒或女性作家寫的作品,往往被分類為某類「刻板印象」。
Mendelsund 建議,設計師應該一開始先與編輯討論該書的獨特元素,從而讓設計師有更多創作靈感創作。但假如設計失敗,會因為設計了具侵犯性印象的某類人,令設計師產生壓力。Mendelsund 補充︰「我們可以說這是種族岐視,或排外甚至仇外的行為。」
不過改變正慢慢降臨。
Mendelsund 預計,某天,將會有一個非洲作家的作品,以不同的封面設計大賣;而且該作品會成功的向西方人展示非洲的全新樣貌。
「但現在,我們仍在『槐樹』的年代,在那又寬廣又多樣化的土地上,仍會看到那棵該死的樹。」
(參考資料:Quartz;圖片來源︰David Berkowitz,CC Licensed﹚
—
科技不能解決的事,就交給《BuzzOrange》吧!
政治、社會、經濟、商業、生活,《BO》給你跟別人不一樣的視野與觀點,加入我們的粉絲團,一起 BUZZ!
Facebook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buzz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