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讀 Book
再專業,工作機會也會被 AI 搶走?牛津學者:未來工作將被「分解」, 專業人士恐會過時
在人工智慧的計算能力以指數速度增長的世界中,機器已經比我們更聰明,而人類的工作也因為新技術的引入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未來的工作會是什麼樣子,我們作為人類的角色是什麼? 轉型已經在進行中 [...]
非讀book
夏季電力不足,核能是不是最安全選項?哈佛教授用 6 場核災告訴你
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不僅讓世界再次見識到現代戰爭的可怕,還提醒我們一場新的核災隨時都可能爆發,無論是以核戰的形式,或是核電廠遭受破壞而導致輻射外洩。[...]
非讀book
我們會進化到什麼地步?牛津大學學者:人類已走向「超人類計畫」,升級後可突破老化與死亡
你有試想過人類的未來嗎?我們真的會活在像科幻電影那樣的世界嗎,或者在那之前人類已經先滅絕了? 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所學者愛麗絲.博漢(Elise[...]
非讀book
為什麼隔離生活正在扼殺大腦?英國抗衰老專家告訴你社交孤獨和純點外賣的殺傷力,並給你大腦敏銳的秘訣
你最近會忽然忘東忘西嗎?或是工作時,注意力無法集中,甚至常常恍神。 你知道嗎?疫情下的生活可能正在扼殺我們的大腦健康,讓我們變得遲鈍。 「大腦健康殺手」——炎症[...]
科學新知|Knowledge
【太空科技落地災害分析】從百公里外高空監測家禽,超前提出禽流感防治策略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台灣的太空科技與歐洲多個太空中心有許多實務上的有趣合作。一起來看看,運用遙測衛星技術,如何協助台灣的災害調查、監測與分析。(責任編輯:陳怡君) 文/蔡富安[...]
定義未來生活
氣象變異將威脅台灣民生跟社會穩定,糧食安全靠科技能得救嗎?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氣候變遷是生存議題,各國政府與跨國企業,大幅調整原本的規範,希望加速達成 2030 減碳 、2050 淨零碳排兩大目標。[...]
科學新知
美式、拿鐵哪個比較不容易灑出來?科學家教你:看它內建的天然避震器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喝咖啡你都選美式還拿鐵?猜看看哪一種咖啡比較不容易灑出。一起跟著科學家,如何把咖啡、啤酒的生活小經驗轉化成嚴肅科學研究!(責任編輯:陳怡君) 文/郭西川[...]
文化觀察|Culture
政府是死要錢還是解決交通壅塞問題?倫敦、斯德哥爾摩為市民量身打造「塞車費」制度
開車、騎車通勤的你,每天花多少時間在塞車上?專精於導航、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公司 TomTom,每年都會公布《全球交通指數報告》(Traffic Index)[...]
定義未來生活
誰說循環經濟不能發大財!葡萄牙有個左手修電腦,右手種藍莓的科技大亨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發表的糧食浪費指數報告,全世界每年浪費近 10 億噸食物,光是家庭食物浪費就高達每人每年 74[...]
宜居城市
荷蘭人到底多愛騎單車?通勤時間馬路、渡輪上都是單車上班族
台灣人喜歡騎自行車嗎? 在台灣,幾乎人人都會騎自行車,但將自行車作為通勤交通工具的人卻不多。根據台灣交通部統計處 2018 年資料,國內平均每 2 戶就有 1 戶擁有自行車,家戶普及率為[...]
人物故事|Story
台灣人怎麼敢在巴黎開法式麵包店?法國人咬一口被台灣水果乾的甜度驚艷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烘焙是法國的驕傲,許多人為了成為頂尖烘焙師,特別到法國學習烘焙。一起來看看,3[...]
人物故事
【想徹底融入達悟族的立陶宛 40 歲大叔】身為「文化參事」,他如何把台灣的美帶回立陶宛?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去年底(2021 年 11 月),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成立,展現兩國友好關係,現在台灣和立陶宛還要加強文化交流。 立陶宛文化參事伊萬納斯卡斯(Tomas[...]
人物故事
【高手在民間】高齡 95 歲的步道師爺爺,雙手變形也要為台灣留下美麗空間遺產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水泥步道生產過程會產生大量碳排,材質本身阻擋周邊生物回家的路。以最小侵擾大自然的前提修復山徑,就是盡量使用自然材料。[...]
人物故事
【去不了香港就來這裡吧!】「飛地書店」要給你活生生的香港,粵語歌詞人坐鎮第一檔展覽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全台灣的獨立書店有幾百間,一起來看看西門町新開的一間獨立書店,由端傳媒前總編輯、Mat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