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高就是人生勝利組嗎?

但是,為什麼眾多研究皆顯示,擁有平均 IQ 的人,大約還是有 7 成的機率,表現的比高 IQ 的人好?答案很簡單,因為成功與否,還需看情緒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情緒智商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引導我們的社交互動,然後促使我們做出正向的選擇。基本上,情緒智商包含四大技能,並分於兩種類別:個人能力和社交能力。

個人能力

個人能力包含自我意識自我管理技巧,也就是針對個人性來做分類,而非以他人的互動結果作為衡量。個人能力代表的就是自我情緒的敏感度和自身行為的管理。

  • 自我意識:精確地感知自己的情緒,並知道其發生變化
  • 自我管理:利用上述的「意識」進行情緒管理,引導正向並具彈性的個體行為

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是由社群意識關係管理技巧所組成。也就是說,社交能力代表的是你了解他人的能力,端看你是否能感受他人的情緒、行為,和動機,進而有效回應,改善關係。

  • 社群意識:精確地感知他人的情緒,並了解為什麼發生變化
  • 關係管理:利用感知自我和他人情緒的能力,進而成功管理雙方的互動關係

情商、智商,和個性這三者,是完全不同的事

情緒智商討論的是,人類行為最基本的要素,這和智力是八竿子打不著的。研究也顯示,智商和情緒智商間,是沒有關聯的,也就是說,一個人儘管很聰明,你也無法斷定地說,他的情緒智商很高。

智商代表的是學習的能力,15 歲時是如此,在 50 歲時也是如此。但是,情緒智商則相反,它是具有彈性的,不斷地練習,就能不斷提升。儘管有些人可能天生就擁有較高的情緒智商,但是如果你後天改善,也絕對能達到一定程度的情緒智商。

個性的話,向來都是一種謎。它被用來定義個人,好比一種「風格」,像是這個人外不外向,話是不是比較少。不過,就像 IQ 一樣,我們無法按照一個人的個性,來判定他的情緒智商,而且,一個人的個性也偏向持續一輩子,如 IQ 一般,基本上不會改變。

情緒智商可以被用來預測一個人的表現

你會問,那麼一個人的情緒智商,會影響他的專業表現嗎?答案是:絕對會。只要你投注夠多精力,在同一領域努力耕耘,結果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根據 TalentSmart 的測試,與職場上需要的其他 33 項技能相比,一個人的情緒智商高低,幾乎就是績效好壞的關鍵,扮演著最有力的角色。數據顯示,總合所有專業領域,情緒智商高的話,可以達到 58 % 的成功率。

根據研究,有 90 % 的頂尖人士,同時擁有相當高的情緒智商。反過來看,只有 20 % 的後段表現者,擁有高情緒智商。當然,你可以以低情緒智商成功,但是機率真的相當低。

一般來說,情緒智商高的人,賺的錢會比較多,和一般人比起來,一年平均可以多賺 29,000 美元。情緒智商和收入之間的關聯,直接到可以用數字來表示:情緒智商在測量上每多一個點,年收就可以多 1,300 美元。這項研究結果在各行各業都可以得到證實,目前,我們甚至還沒有找到反證。

  • 只要努力,你就能提高你的情緒智商

情緒智商指的就是情緒和理性之間的溝通,你的主要感官必須先達到大腦前端,才能開始理性思考。在一開始,感知必須先經過邊緣系統,也就是情緒產生的地方,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遭遇情況時,我們會先被情緒控制,最後才能開始進行理性探討。

所以說,要提高情緒智商,就要試圖達到理性與感性之間,有效溝通的最大值。

「可塑性」是精神學家最常用來形容大腦的詞彙,意思是,我們的大腦,擁有一定程度的可改變性。正當你努力提高自我情緒智商時,腦內的顯微神經元,就會在理性與情緒中心之間的路徑上,分支出去,像一顆樹一樣,伸至其他細胞。而一個單一細胞,可以與周邊細胞產生 15,000 個連結,這樣龐大的網絡,讓修正行為的可實踐性變高,同時也代表,我們能在未來修正自我行為時,達到高情緒智商應有的個體表現。

藉由重複練習不同的行為,我們的大腦會開始建立途徑,讓這些行為變成習慣。不久,你的情緒智商就會引導你達到預期的狀態,甚至不需要刻意思考。當你的大腦開始進行新的行為時,原先低情緒智商引發的動作或反應,就會隨著相應對的連結細胞,逐漸消失。

(資料與圖片來源:Business Insider;首圖來源:Bart Vermeersch, CC Licensed)

  •  延伸閱讀

比 E=mc² 更值得記住! 23 句愛因斯坦用來破解人生的公式

天生不是愛因斯坦沒關係,提升 IQ 是完全可行的

科學研究:「罵髒話有助情緒管理」幹!老師父母請不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