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世嘉專欄】厲害的科學家這麼多,為何愛因斯坦最紅?一個故事告訴你「專業」只是成功條件之一

【TO 編輯部導讀】
近期熱映的電影《奧本海默》中,有一位歷史名人出現相當多次,即「愛因斯坦」。如果看過電影,或許在還沒熟悉劇中人物前,就已經認出他來,因為他的名聲家喻戶曉,幾乎是可稱作網紅科學家。能有這樣成功的名聲,僅是他的科學成就所促成的嗎?

跨國 AI 公司 iKala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程世嘉,將透過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一個人的成功,除了「專業」還有哪些關鍵要素?

歐本海默最近很紅,但我驚訝地發現,年輕一代已經不太熟悉電影中的配角愛因斯坦。即使知道,對於愛因斯坦的認識也充滿錯誤。

幾個小問題可以看出這一點。

問題一:愛因斯坦是什麼人?

知道愛因斯坦的人,這題幾乎都會答對一半,滿多人會回答是猶太人,但其實愛因斯坦的出身是德國猶太裔人(德國出生,一直到 1896 年失去德國身分),若以國家來做答,愛因斯坦最早是德國人,是後來才拿到瑞士和美國的身分。

問題二:愛因斯坦為什麼拿到諾貝爾獎?

如果你的回答是「相對論」,很抱歉,你又弄錯了。愛因斯坦拿到諾貝爾物理獎是因為「光電效應」的論文,而不是相對論。

如果你以上兩個問題都答對了,恭喜你,你真的是有不錯的科學常識。
但接下來的這個問題,看的就是門道了:

問題三:為什麼愛因斯坦這麼紅?

多數被我問到這邊的人,基本上已經完全答不出來了。愛因斯坦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所有認識他的人,都把他的名氣當做是理所當然,他的存在被跟「天才」兩個字畫上等號,全世界的媒體也樂於把現在一些聰明小孩拿去跟愛因斯坦比較,「智商超越愛因斯坦」這種媒體標題三不五時就會出現。

你可能會說,不是本該如此嗎?他會紅就是因為相對論和光電效應這些劃時代的突破啊!誰能像他這麼聰明想出這些東西呢?

歷史上有非常多的科學家都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其中包括了愛因斯坦的前輩、公認為量子力學創始人、也同樣拿到諾貝爾物理獎的天才 Max Planck。另外還有 Dirac、居禮夫人、海森堡、牛頓、高斯等等。這些天才科學家對人類文明的貢獻並不亞於愛因斯坦,他們的研究發展內容甚至於比愛因斯坦高深的相對論更接地氣,更容易為大眾理解、應用、和傳頌

那為什麼,現在的路人只認得愛因斯坦的照片?為什麼他得到不成比例的名聲?

據說愛因斯坦曾經發出狂語「全世界最多只有 12 個人懂他的研究」,就連他自己也知道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高深程度,一般人根本別想理解。

如果他的研究成果是這麼高深,這麼難以理解,愛因斯坦本人自然也就不會是大眾相當有感的一個存在,畢竟他腦袋中的東西凡人根本無法討論。

1919 年時,英國的研究人員發現光線會在太陽周圍彎曲,證實了愛因斯坦的理論,媒體也興奮報導,愛因斯坦開始累積名氣。

你這時一定會推論:就是因為愛因斯坦的高深理論被證實,讓大家深切感受到他的天才和先知,再加上當時媒體逐漸發達的推波助瀾,所以才會爆紅嘛!

如果你這樣想,你頂多答對了一半。

科學界一直都在真實世界中不斷證實很多令人驚奇的理論,而大眾看到這些新聞時,頂多是讚嘆一下世界真奇妙,沒幾天也就忘了,科學研究終究還是一件小眾的事情。

愛因斯坦會爆紅,變成幾乎是史上唯一的超級網紅科學家,導致後來連 Andy Warhol 都拿他吐舌頭的照片來進行藝術創作,其實是接下來的一個轉折點

愛因斯坦首次踏上美國,迎接陣仗讓媒體吃驚

這個時間點是他 1921 年首次踏上美國土地的那一天,距離他發表第一篇關於相對論的論文,已經過了足足 16 年的時間。

愛因斯坦當時已經小有名氣,但還不到爆紅的程度,而且美國對於這位嶄露頭角的天才科學家,雖然有著欽佩、但也帶著諷刺和懷疑,主要是因為當時美國瀰漫著反猶太主義和仇外心理,紐約時報當時的社論,就對愛因斯坦不太友善,認為他是一個傲慢的菁英主義者。

但是有名的科學家來到美國了,新聞還是要跑一跑,至少可以填充一下報紙上空白的版面,於是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的記者,都準備到港口邊迎接和採訪愛因斯坦。

到了現場之後,媒體才大為震驚,因為現場已經是萬人空巷,成千上萬的人聚集在港邊、大聲歡迎德國來的客人!

紐約時報和華郵看了這副景象,才驚覺原來愛因斯坦這麼紅!而愛因斯坦展現出謙虛、幽默、輕鬆的風格,接受完訪問之後,隔天就同時登上了華郵和紐時的頭版,美國的媒體瞬間態度大轉彎,形容他是夢想家、藝術家、詼諧、健談,相當親民的天才科學家。

自此,愛因斯坦走出了科學新聞,變成了大眾新聞的焦點,後來更多名人來蹭愛因斯坦的流量,十年後好萊塢的名人卓別林與愛因斯坦碰面,兩人一起遊車河,人行道上的群眾為他們兩位熱烈歡呼。

愛因斯坦的名聲自此一路扶搖直上,媒體和名人的推波助瀾,讓其他科學家再也看不到他的車尾燈,他的盛名即使在過世之後也一直持續到現在。

只不過,當時聚集在紐約港邊大聲歡呼的群眾,其實不是去迎接他的。

迎接群眾,並非衝著他的科學成就而來

愛因斯坦只是當時這個訪美代表團的隨行科學家之一,這個團的團長是國際猶太復國主義組織的主席 Chaim Weizmann,而訪問團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在美國倡議讓猶太人在巴勒斯坦獨立建國。

這些夾道歡迎的群眾是紐約猶太人,他們是對猶太復國主義充滿激情,而不是對相對論。

後來 1948 年以色列獨立建國,Chaim Weizmann 就是以色列的第一任總理。

的確,愛因斯坦的成就實在是太超越時代了,但這只是他爆紅的一個必要條件,他的名聲能夠展現逃脫速度突破科學界的範圍、走入一般大眾,主要是因為在那個轉折點社群給他的回應,不全然是因為他的科學表現

AI 不會取代你,但懂用 AI 的人會!
訂閱《AI TOgether》趨勢週報

感謝訂閱!隨時注意信箱的最新資訊

愛因斯坦爆紅帶來的啟示

這段歷史給我的啟發是,一個人想要留名青史,不能認為全靠專業內的努力就一定會成,努力只是必要條件之一。的確,在愛因斯坦的例子當中,如果不是因為他傑出的科學表現,他不會有機會以「傑出猶太人」的身分登上代表團的輪船;但上了這艘船的決定,對他來說也真的是意料之外的好運,因為沒有人預料到後來這個戲劇性的轉折點。

試想,如果愛因斯坦是一個孤高的科學家,對於政治興致缺缺,拒絕參加代表團呢?

那麼他的相對論還是會流傳後世,只不過他的名聲可能就只限於科學界,也許沒有機會進入大眾的視野。

我們常常覺得天才就是獨立作業,一個人孤僻地提出突破性的成果,一夕爆紅而在宇宙刻下自己的印記,其實事情往往不是這麼簡單歸因。愛因斯坦在科研上是一個相當獨立作業的天才沒錯,但就連他的名聲,也是在他跟大眾社群建立起正面的連結之後,才一飛衝天。更不要說,現代的科研突破,幾乎都來自於團隊的努力。

所以就連科學天才的世界裡,也充滿了人際連結這個關鍵因素,影響著這些天才是否成功、以及他們後世的名聲。

千萬不要忽略這個專業努力以外的因素,它們很多時候對於一個人的成功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

 

* 本文經 程世嘉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取自 Wikipedia

(責任編輯:廖紹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