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特改名過了幾個月後,你是否也開始習慣發文要點擊的是有著黑底大 X 的app 而非藍色小鳥。
Apple 的 App store 終於願意為馬斯克破例,讓 「X」不用遵循每個app 名字至少要兩個字母以上的規定,推特正式於 iOS 系統中更名完成,這一切由品牌重塑所造成的混亂,似乎逐漸塵埃落定。
即便如此,無論支持者、反對者至今最想問的還是那個問題:為何馬斯克要大費周章更名?
企業改名不平凡,偷偷告訴你通常為「宣傳新業務」
不像之前 Google 主要因為反壟斷審查,而另成立名為 Alphabet 的母公司。馬斯克品牌更名,相較之下有更多是出於自願。最早從四月馬斯克成立了 X Corp 作為推特的官方母公司,到如今整個 app 裡不再找得到一絲藍色小鳥的蹤跡。大品牌主動進行如此全面的重塑,通常首要原因是為了重新定位品牌業務內容。
其實不只臉書先前為了發展元宇宙業務而更名成 Meta。Apple 在 2007年發行首款iPhone 那年,也將 Apple Computer 更名為 Apple,就是要讓大家知道它們不只會做電腦。
此次更名,據馬斯克說法,是為了將推特改造成一項全能通用的無敵 app。馬斯克在去年以 440 億美元收購推特後,就曾表示過想以微信為榜樣,讓推特不僅止於社群媒體、通訊軟體上的「推文」功能,而是囊括新聞、支付、購物旅遊等無所不包的平台。
過去以此邏輯進行更名的成功案例像是肯德基,它從原本的 Kentucky Fried Chicken 更名為 KFC ,讓消費者不再執著於它們只有炸雞可以買,而是全方位的速食快餐店。如今 KFC 成長為全球最大的連鎖速食餐飲百勝集團。
訂閱《AI TOgether》趨勢週報
每週幫你精選 AI 主題報導

感謝訂閱!隨時注意信箱的最新資訊
META 改名為掩蓋負面聲?市場是否買單用戶說了算!
但在這些品牌欲拓展新業務的遠大理想之下。推特更名恐怕有更現實且迫切的原因——擺脫黑歷史。
改名就能甩鍋過往不良聲譽?先看看前輩的例子。臉書在2021年 10 月改名成 Meta 的前夕,《華爾街日報》刊出了一系列名為〈臉書文件〉(Facebook Papers)的長篇調查報導,內文詳盡揭露臉書的運行機制如何對閱聽人產生不良影響,而內部治理制度又是如何縱容這一切。
據《商業內幕》報導,有知情人士指出,臉書當時為了掩蓋相關新聞的聲量,因此想趁勢推舟,發動改名運動,轉移輿論焦點。而事後結果證明,該策略真的有效——改名為 Meta的新聞,其聲量是調查報導的兩倍之多。
同樣情境套用在推特身上,一點也不違和。馬斯克自去年以440億美元買下推特後,負面風波不斷。包括大規模裁員、對藍勾勾收取驗證費用,以及停權或是恢復許多爭議性帳戶。
這些激烈舉措不只讓用戶們感到不安,許多廣告商,也對馬斯克的行事風格憂心,因此選擇撤出平台。7月初,馬斯克就曾在推特上自行表示,推特前些時候的廣告收入下降了約 50%。
也許給自己第二次機會重新出發,正是推特急需的。目前看來市場對更名的反對聲浪漸熄,不僅反諷推特更名的迷因數量下降。
消費者調研機構 CivicScience 調查發現,推特上有36% 的活躍用戶對更名為 X ,抱持著積極態度,27% 用戶則對該舉措抱持懷疑態度。
儘管有品牌專家認為 X 要重新建構文化吸引力、創造出推文(Tweet)和轉推(Retweet)這種語言號召力,需要漫漫長路,且過程中更可能損失推特原有超過 200 億美元的品牌價值。
但未來 X 這項標誌能否矗立的比推特長久,誰都沒把握說得準。
*本文開放夥伴轉載,資料來源:《商業內幕》、《華爾街日報》、《CNBC》、《Fortune》,首圖來源:unsplash
(責任編輯:黃俊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