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挾帶 6 大新功能、劍指 ChatGPT 的新版 Bard 上線不到一週時間,OpenAI 與 Google 的雙打擂台上殺出另一名競爭者:7 月 19 日,Meta 發布的大型語言模型 Llama 2 席捲各家版面,敲響生成式 AI 三強鼎立的局面。
自從在元宇宙摔一大跤,跌出眾人視線之外許久的 Meta ,何以靠一套新登場的大型語言模型,搏得市場強烈關注?台灣AI 新創教父程世嘉,甚至以「下半年 AI 圈第一個重磅消息」來形容 Meta 發布的這套新模型。
沒有太多技術突破,純粹用「開源」策略擾動市場
Llama 2 其實沒有太多花俏設定、震撼業界的先進功能,它引人注目的地方在於,它是科技巨頭間,第一個選擇以開源形式登場的大型語言模型。尤其當今年 3 月 GTP-4 正式亮相時,OpenAI 一改過去「open」作風,對該模型運作方式保密到家,整個生成式 AI 業界頓時陷入關起門來研發的軍備競賽。
過去一年間,不管是 OpenAI 還是 Google ,兩家公司都對於「誰能使用他們的最新技術」設下更嚴格的限制。OpenAI 創辦人之一的 Ilya Sutskever 甚至公開表示,免費向市場提供大型語言模型技術是「錯誤且不明智的策略。」Meta 的開源策略,顯然很大程度破壞了目前市場的競爭態勢。
據 Meta 說法,當軟體開源時就能有更多人可以仔細檢查、優化它,並解決潛在問題與危險。祖克柏就在自己的臉書說,「我相信,如果整個生態系更開放,整個生成式 AI 的進程將會發展更快,這也是我們選擇開源 Llama 2 的原因。」
集眾人之力優化 Llama,一齊替 Meta 超車對手
雖然美其名是促進產業發展,但據《紐約時報》、《Fortune》等外媒綜合分析,Llama 2 選擇以開源方式發布,應能替 Meta 帶來至少兩項競爭優勢:
首先是速度。細看 Meta 對外公佈的資訊,Llama 2 相較 2 月發布的版本,多使用了約 40 % 的數據量訓練而成,且使用者能輸入的上下文來到 4 千字左右,幾乎是前一代的兩倍——然而這個數字拿來跟 GTP-4 的 3 萬 2 千字相比,仍是小巫見大巫。
Meta 意識到他們在當前的 AI 熱潮中落後了,「開源策略有機會結合眾人之力,讓 Llama 2 能趕上其它生成式AI 模型的發展進度。」一名業內人士在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說道。
其實 Meta 採取的開源策略並非首創,15 年前 Google 也曾用同樣的招數逆轉勝。當時 Google 開源了 Android 系統,好追上當時遙遙領先的 iPhone 生態系,如今 Android 系統在全球智慧手機市場市佔超過 7 成。
訂閱《AI TOgether》趨勢週報!
每週幫你精選 AI 主題報導

感謝訂閱!隨時注意信箱的最新資訊
先用免費價殺紅企業用戶市場,再設條款禁止對手有樣學樣
另一項競爭優勢是價格。當大廠們積極向企業用戶推銷自家模型的時候,調研公司 Forrester 的資深分析師指出,Meta 正在利用難以匹敵的價格優勢,希望甩開 Google 與 OpenAI,成為企業預設使用的生成式 AI 模型,「畢竟,有什麼比免費便宜呢?」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就連 OpenAI 的大金主微軟,也鼓勵讓 Azure 的企業客戶選用 Llama 2 作為其首選開發平台。事實上,Llama 2 模型背後的支援設施,正是由微軟提供的雲端服務 Azure。
除了算好打進微軟生態系這步,Meta 這次為搶攻企業用戶市場可說是做足準備。就在Meta 與微軟聯合發佈的 Llama 2 使用條款,其中一項特別載明:「每月活躍用戶數超過 7 億的使用者,需要獲得 Meta 的特別許可,才能使用該模型。」
7 億這等天文數字,表面上針對 Google、蘋果等頭號對手而來,但《Fortune》報導指出,該條款實際上能箝制的對手可能更多,例如 Snapchat 今年初每月活躍用戶數達到 7.5 億;TikTok 今年每月活躍用戶數達 8.3 億,而中國的微信也早早超越 7 億用戶。「設下該門檻能限制同業依樣畫葫蘆,墊著 Llama 2 的進度,超車 Meta。」顧問公司 Gartner 的分析師指出。
*本文開放夥伴轉載,資料來源:《紐約時報》、《金融時報》、《Fortune》1、《Fortune》2、《華爾街日報》,首圖來源:Unsplash
(責任編輯:鄒家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