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當人們注視著生成式 AI 崛起時,會從雲端市場的視角來看其位置;AI 曾經是低迷雲端市場的強心針,如今已經成了整個產業的主角,有望顛覆科技業的方方面面。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拜登團隊負責科技政策的前官員 Tim Wu 接受外媒採訪時說道:「AI 讓所有人都感到焦慮。」Tim Wu 指出,未來 10 年主宰社會的可能不是傳統我們知道的那些科技巨頭。
AI 加深巨頭焦慮,4 大戰場競爭更加白熱化
一間不知道哪裡冒出來的新創,也許在明天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就像 OpenAI 所挾帶的技術,將有實力顛覆現況。儘管它有著微軟的金援拉攏,但它正與微軟外的科技巨頭、軟體新創合作,集結資源發展更多AI工具。
AI 崛起,也加溫了當前科技巨頭間的競爭,《華爾街日報》近期以一篇〈科技巨頭對打賽〉(Big Tech Wars 101)為題,盤點 4 大因 AI 而白熱化的戰場。
戰場一:搜尋市場,一家獨霸現況恐不復存在
第一個戰場是搜尋市場。穩坐霸主之位 10 多年的 Google,市佔一直超過 9 成,但自從新版 Bing 與 ChatGPT 技術結合,原本市佔僅 3 % 的 Bing 被認為有望篡位。科技專欄作家 Joanna Stern分享:
「如果只是要查食譜、偉人的金句名言等瑣碎小事,我幾乎不再拜Google大 神,而是轉而尋求ChatGPT。」
雖然 Google緊急發布聊天機器人 Bard ,而且同樣推出測試版的搜尋服務,但波士頓大學主攻科技政策的研究高層 Jim Bessen 指出,「兩者競爭激烈,目前難以分出高下,但能確定的是,得利的將會是消費者。」
不只兩大巨頭相爭,據《TechCrunch》報導,OpenAI 也開始與新創合作,例如新興小眾搜索引擎 DuckDuckGo 近期也開始使用 ChatGPT 為自己的聊天機器人 DuckAssist 提供支援。
未來,搜尋市場由一家獨霸的狀況,或許將不復存在。
戰場二:社群媒體,口語翻譯成必殺應用
社群媒體戰場也是競爭激烈,自微軟將 GTP4 導入旗下社群媒體 LinkedIn 來潤飾、優化用戶的履歷,多位勁敵也做出回應。
像 Meta 最近推出可識別超過 4000 種口語語言的大型多語言模型,並且是能供對外使用的開源模型,雖然官方強調該模型旨在保存全球瀕臨絕跡的語言,但 AI 翻譯已成為社群平台的殺手級 AI 應用,因為流利即時的口語翻譯,將能協助內容創作者打開國界、拓展市場。
日前 YouTube 也邀請多位頂級創作者測試其最新 AI 翻譯功能,有 Youtuber 預估影片經過多國語言翻譯配音,觀看次數至多能翻到 3 倍。
延伸閱讀:【行銷利器!一支影片講多國語言】YouTube 推 AI 翻譯配音,瀏覽次數可望翻 3 倍
訂閱《AI TOgether》趨勢週報
每週幫你精選 AI 主題報導

感謝訂閱!隨時注意信箱的最新資訊
戰場三:平台系統,Apple 應將迅速跟進
第三個戰場是平台。目前使用任何軟體服務的前提,都必須經由作業系統,這塊市場多由iOS、Android 把持。
主宰作業系統意味著更能操縱消費者在購買硬體、軟體上的選擇。目前微軟已經開始將 AI 融入 Windows、Word、Excel 等經典 Office系列產品中,而 Google 也在文件、試算表中做出類似的事情。
外界預期,我們很快可以看到 Apple 對 iMessage、 Keynote、Page 做出同樣的事:用AI 優化,讓它們更具吸引力。
目光拉回雲端市場。這塊星火燎原的起始戰場,目前戰況激烈。幾乎所有雲端大廠都將生成式 AI 作為其宣傳銷售重點。不僅龍頭亞馬遜的 AWS 最近宣布將挹注 1 億美金,成立 AI 創新中心(AWS Generative AI Innovation Center),協助廣大雲端客戶構想、設計更多元的生成式AI服務。
雲端老二、老三更是打得不可開交。6月底,Google 向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提出申訴,指控微軟憑藉 Microsoft Offices 產品的高市占率,以及複雜的雲服務合約,讓大量客戶難以使用除 Azure 雲服務之外的任何產品,「這將嚴重限制多數公司的數位實力發展。」Google說道;微軟發言人則表示,公司目前已針對合約政策做出調整,為各式雲服務商提供更多機會。
火藥味重的隔空互嗆,可見 AI 在各大戰場掀起的風波,恐怕不會落幕得太早。
資料來源:《華爾街日報》、《TechCrunch》、《EconomicTimes》、《CNBC》,首圖來源:Unsplash
(責任編輯:鄒家彥)